当前位置:平潭时报  >> 第4291期 >> 008版 海坛风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梅香中的诗意之旅 春来陌上采荠菜 唐人的春日花馔 春之蛊(外一首) 江南的味与情 编辑


江南的味与情


魏舒忆

2025.02.13

  

  江南的味与情

  

  弄影寒江水孔祥秋 摄

  □魏舒忆

  每一次来到高铁站,都像是步入一场兵荒马乱。这次,我匆匆提起行李,准备从江南返回北京。

  站内人来人往,背着包的人来去匆匆。车站,是一个挥手道别离,也是相聚团圆的场所——旧时的车站,可能更多是分别,车轮一转,不知何时相见,现在这个词却有了更为别样的意味,它不再承载着流寓的无奈,而是一种自由选择下的往返。

  冬日的南京,正如时下流行的说法:“这个季节简直太出圈了”。所谓“出圈”,既指近期各大城市在文旅领域纷纷发力,更是说南京在这寒风刺骨的冬日,本应是万物萧瑟、景色凋零的时节,却偏偏有着漫天的红枫和金黄的落叶,仿佛凛冬中最后一抹温暖,带着“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独特气韵。

  南京,这座曾经的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承载着太多的历史记忆。从东吴孙权的“建业”,到明朝朱元璋的“应天”,再到如今的旅游城市,每一个时期都为这座城市积淀了独特的人文底蕴。南京成了一种历史性的见证,城市始终是一个承载记忆与情感的特殊存在。

  此次南京之行短暂,周六抵达,周一便返程。许久未见的好友小王特意陪我品尝美食,笑言我此次来南京是为了大闸蟹。但我却解释说,并非如此,或许只是馋那一条鲜美的鳜鱼。其实,我也甚是思念这位自从毕业后难以见面的朋友,我在北京读博,她在上海读博,一南一北,总难找到时间相见。

  刚到南京,我们便坐下来大快朵颐,其中最受好评的,莫过于一道清蒸鳜鱼。此时的江南江鱼,肉质尤为鲜嫩,口感清香。而旁边的几道菜也“来历不凡”:盐水鸭的咸鲜里藏着六朝的典故,鸭血粉丝汤的暖意中蕴含着市井的烟火。小王说,现在的南京菜也在不断创新,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现代元素。

  古人论吃的著述不可谓不多,但我却从未在那些文字中找到能称赞鳜鱼比鲈鱼好吃的诗句。不过,我依然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但爱鲈鱼美”未免有些偏颇。当拿起碗筷,将晶莹剔透的米粒与同样白皙却更有厚重色泽的鱼块一同送入口中时,几口下去,仿佛便有了一种岁月静好的安然。

  然而,来到江南,终究不止是为了美食。饭桌上,我曾随口提及,或许是时候去见见江南的人了。对我而言,一座城市的记忆,早已超越了风土人情的描绘,更多的是在回忆的剪影中,找到那抹温暖的微笑,常挂心头的气温,或是某段回忆在不经意间被唤醒,化作心底的念想。

  这次旅行还特意走访了先锋书店。这家建在教堂旧址上的书店,是南京文艺青年的精神乌托邦。透过彩色玻璃窗投射进来的光斑,在书架间跳跃,仿佛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书店里放着低沉的爵士乐,让人想起张爱玲笔下形容上海的“里面是旧式的,外面是新式的”。我和朋友找了个角落,点了两杯美式咖啡,聊起各自的生活。谈话间,才发现我们都在为理想奔波,却常常迷失在现实的洪流中。

  印象中的江南,总是多雨阴霾,可离开的那天,天气格外明朗。蔚蓝的天空上,点缀着几朵悠然的白云,仿佛整片天地都焕发了生气。早晨,我们吃了一碗香气扑鼻的鱼圆,小王怕我不够吃,硬是往我碗里加了几个。早上十点的饭,竟吃出了西方人称为“brunch”(早午餐)的满足感。

  小王的妈妈送我们到车站,又亲自送我离开。南京有两个车站——南京站和南京南站。一路上,我们边走边聊,在临别的转角,恰好看到红叶掩映下的玄武湖。历史仿佛就在季节的转折中悄悄流淌,不声不响,却在那浓烈的色彩中显得愈加鲜活。走在玄武湖畔,看着城墙上斑驳的痕迹,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如今的旅行更像是在寻找一种精神的栖居,如同此次行程中的金陵城。历史上,李渔将偷闲的日子写成了《闲情偶寄》,时刻记着“当刻刻偷闲以行乐”,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张岱将富有南京性情的朋友圈“录”成《陶庵梦忆》,用14章篇幅,详细记录了三次云游南京的点滴,描绘出一幅晚明“清明上河图”;沈复则浪漫地将两个人的相濡以沫、布衣饭菜全部记入《浮生六记》,这三本书集成“中式情感美学三书”。“好友佳人,邀月同坐。”“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跟着他们笔下鲜活生动的风俗画卷,我和朋友一起重拾古人在金陵城的生活美学。

  时代在变,但不变的是,这种往返跋涉的过程,始终在塑造着每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正是一种对内心宁静的追寻,是在喧嚣中寻找诗意栖居的方式。

  当列车驶出江南,那片土地的味与情,也成了一种可供回返的温宁记忆,足以对抗冬季的凛冽和荒凉。

(全文共1850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