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智生 卢允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机制。
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是基层治理的主要阵地。基层治理就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发挥多元主体作用,针对城乡基层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群众权利,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实现居民幸福美好生活的过程。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建设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乎人民的幸福生活。因此,要进一步探索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把家庭文化、家教、家风运用于基层治理。
第一,健全以家国同构文化推进基层治理的总体构架模式。建立把家国同构文化运用于基层治理的总体制度设计,就是要把家庭与街道或社区作为一个整体紧密联系起来,制定协同治理的方案和制度。首先,建设幸福家庭、模范家庭制度,并把其家训、家风、家庭成员关系处理模式推广到街道社区的治理中去。其次,把社区的福利政策与家庭家风紧密联系起来,当家庭家风对社会有突出贡献时,社区能够得到更多的福利政策,社区通过一定方式奖励家庭。
第二,健全家庭经济功能社会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家庭从事什么生产,谁拥有分配权,分配多少等问题的妥善处置,是确保家庭良性运转的内在规则。在传统家庭经济活动中,形成了相互照顾、利益共享、分工合作、协商分配的家庭经济风气,从而实现家庭的民生保障和良性运转。因此,把家庭经济功能运用于基层治理,就是把家庭活动中形成的相互照顾、利益共享、分工合作、协商分配的良好风气运用于基层治理,各主体利益共享与分工合作、协调利益分配,实现基层治理的和谐与共享。
第三,健全以家风家训为基础的基层治理矫正机制。社区矫正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家风家训是家庭的精神内核,把家风家训融入基层的矫正治理,就是引领矫正对象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重新找准自己的生活目标,为顺利回归社会做好积极准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方面,以正面的家风家训培育基层民众的良好家风,如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诫子书》、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北宋司马光的《训俭示康》、清朝曾国藩的《家书》等,通过宣传让民众知晓优良家风家训,自觉培育和践行优良家风家训,让优良家风家训成为民众的行动指南。另一方面,评选典型家风范例,使优良家风家训成为基层民众的行为习惯,推动基层治理矫正机制的高效运行。通过评选典型正面家风范例,以及展现家风不正家训不严的反面典型的案例,让民众认识到正面家风家训的重要意义,进而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助力。
第四,健全家庭应对社会风险机制。可以从方法论和认识论两个层面入手。一方面,从认识论着手,增强家庭的安全意识,提高家庭应对风险的能力。基层治理的整体安全离不开每一个家庭安全的建构。在家庭中培育孩子的安全意识,进而增强应对社会风险的能力。家庭亲情,对于培育人的安全意识、责任担当意识具有特殊意义。因此,从家庭入手,把家庭作为应对社会风险的最基本单元,提高家庭应对风险的能力,完善相应机制。另一方面,从方法论着手,总结传统家庭形成的忧患意识和风险应对办法,应用到基层治理的风险应对机制建设中,普及安全知识并建立解决安全问题的机制,把应对风险做在前头,做好预警机制。
第五,健全家庭关爱功能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家庭具有抚育、赡养的功能,关爱是家庭存在的关键因素,真诚、信任、友好和体谅是关爱的前提,真诚、信任、友好、关爱和体谅对于培育家庭感情、预防和化解家事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把家庭关爱功能融入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用关爱去促进基层民众的感情联系,用理解和体谅去关爱家庭,把工作做在矛盾发生前,把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在矛盾发生后以关爱去体谅矛盾当事人,同时尊重矛盾双方的隐私和人格尊严,防止矛盾激化和升级。人人都是基层治理的维护者与受益者,尽可能让每个人尽一份心、出一把力,为化解社会矛盾建言献策,创造化解社会矛盾良好氛围。
(作者石智生系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委员、党委组织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德育研究所所长;卢允庆系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研究生、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思政教师。本文系福建省社科重点项目“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党员干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研究”〔项目编号FJ2024MGCA015〕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