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平潭时报  >> 第4181期 >> 005版 浪涌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以数字命运共同体破解全球数字鸿沟 征稿启事 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编辑


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范五三

2024.07.11

  思想纵横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这为新时代新征程深化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核心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守正创新,即在坚守教育之“正”的同时,勇于探索教育之“新”,是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引擎。

  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回应时代呼唤,以守正创新之举,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坚守正道,强化理论武装,筑牢立德树人新模式

  思政课作为塑造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其根基不仅在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更在于如何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有效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这要求我们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表面传授,而是要通过构建常态化的“学思践悟”机制,将理论学习融入学生的日常。定期举办理论学习会,引导学生结合时事热点,深入讨论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促进理论学习的内化与外化;开展专题研讨会,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质疑与反思,形成问题导向的学习氛围,使党的创新理论真正成为他们学习生活和成长之路上的思考工具箱。

  思政课应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通过融合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历史责任感。具体而言,可以组织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利用红色教育资源,如参观革命遗址、聆听老党员口述历史,让学生在历史的回响中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与伟大成就,从而在心灵深处种下信仰的种子,奠定坚实的信仰基石。此外,为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还应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平台等现代教育资源,打造互动式、情境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微课、慕课等形式,将抽象理论形象化、生动化、生活化,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兴趣,让思政课堂更加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

  创新理念,紧贴时代脉搏,激活思政课堂新生态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和技术变迁,思政课必须与时俱进,紧密跟随时代脉搏。为确保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持续更新,需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使思政教育不仅传授理论知识,而且培养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针对当前社会热点、科技进步等话题,应当及时将这些内容融入思政课程教学中,确保课程内容既鲜活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一方面,需要建立一种动态的教学内容更新机制,确保思政课程内容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随时反映社会的最新动态和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通过不断更新和优化课程内容,我们可以有效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参与度。另一方面,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是提升思政课成效的关键。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需要探索更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智慧教育平台的创新应用,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率。通过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课程内容,既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又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这种模式有效地结合智慧教育的理念、方法、资源和管理系统,使得思政课不再局限于传统授课方式,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互动性。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还依托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思政教育信息化改革,实现教育模式创新。这种资源平台的深度整合,可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精准化与高效化,也为思政课建设的现代化转型提供强大支撑。

  注重师资,打造精锐之师,引领思政课教学新风尚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在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广阔舞台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是提升课程质量、激发教学活力的关键所在。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思政课的提质增效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首先,着眼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与业务能力双重提升,构建一套涵盖政治学习、业务研修、实践锻炼等多维度的培养体系。通过定期组织政治学习,强化教师的理想信念,确保教学方向的正确性与先进性。加强业务能力培训,引入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举办教学法工作坊,提升思政课教师将理论深度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能力,形成做“大先生”、教“大学问”、育“大英才”的生动局面。

  其次,鼓励跨学科融合,是拓宽思政课教学视野的关键一招。建立包含哲学、历史、法律、心理学等多领域专家的跨学科教学团队,共同参与课程设计和教材编纂,使思政课根植于深厚的理论土壤,汲取其他学科的养分,呈现更加丰富多彩、贴近实际的教学内容,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此外,构建常态化的思政课教师发展体系至关重要。这包括建立思政课教师成长档案,全程记录思政课教师的政治学习、教学实践及科研成果,作为评优晋职的依据;创设教学创新激励机制,表彰在教学方法、课程开发上敢于突破、成效显著的思政课教师,以此激发思政课教师队伍创新潜能。通过上述举措,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引领教学创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整合资源,深化实践内涵,构建“大思政”新格局

  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思政课教学被赋予新的使命与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是教育之道”。从格局上看,构建“大思政”体系,不仅是理论的创新,而且是实践的探索,其核心在于打造一个深度融合、互促共生的教育生态系统,将把“大思政课”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深化校企合作与校地联动,为“大思政”理念提供肥沃土壤。这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而且是学生成长的加速器。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学生踏入真实的企业环境,直接触摸经济社会跳动脉搏,在实践熔炉中锤炼真知灼见,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加强与地方政府协作,利用地域优势资源,比如设立历史文化调研基地、乡村振兴工作站等,让学生在参与地方事务中,既深化理论理解,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增强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让思政教育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

  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共促共进,是“大思政”体系的活力之源。第一课堂作为理论教育的主战场,应当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紧密衔接,形成互补。通过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全面记录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创新创业等多元化实践经历,这些宝贵经历将与学业成绩一样,成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尺。这样的制度设计,鼓励学生通过参与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等公益行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可在实践中锻炼他们的调查研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实现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完美对接。

  促进思政课与专业课的有机融合,是“大思政”教育的深度实践。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让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每一门课程都应成为思政教育的载体,每位教师都应成为学生思想的引路人,从而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局面。

  “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不断突破传统界限,深化多方合作,创新评价机制,最终形成理论与实践并举、校内外协同发展的教育新生态。这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成长路径,而且为思政教育的内涵增添新的维度,更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为国家和社会培育一大批既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又拥有过硬实践能力的时代先锋。

  深化内涵,拓展外延,是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双重命题。在内涵上,强调为党育新人和为国育大才导向的鲜明性与纯洁性,确保思政课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回应社会关切;在外延上,需借力科技与文化的力量,创新教学手段,拓宽实践路径,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网络。在此过程中,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尤为关键,需锻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教师队伍,为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迈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坚持守正与创新并重,矢志不渝守正道,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作者为福建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本文系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青年革命文化教育的经验与启示研究”〔项目号:21XDJ024〕的阶段性成果。)

(全文共3408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