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平潭时报  >> 第4160期 >> 005版 浪涌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深刻把握“三个务必”的唯物史观蕴意 耕读文化蕴含的丰富内涵与当代价值 征稿启事 编辑


耕读文化蕴含的丰富内涵与当代价值


林逸晨 詹鋆

2024.06.20

  □林逸晨 詹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耕读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其丰富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来源,对当代发展仍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弘扬耕读文化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自信,对乡村文化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着独特而深远意义。

  耕读文化的丰富内涵

  自强不息的奋斗观。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奋斗的本色在于艰苦,艰苦的环境塑造坚毅的人格,传统耕读环境大多恶劣,且农业生产“劳其筋骨”、读书学习“苦其心志”,唯有心中怀揣发奋图强改变个人命运,有朝一日报效国家的坚定信念,才能在困苦的条件下保持清醒的头脑,锤炼出自觉主动、奋发上进的拼搏精神。从明代生活清贫却坚持读书、教书育人的吴与弼到出自耕读之家的革命伟人,耕读文化流传至今,孕育着永不屈服的自强精神,从耕读过程中汲取的奋斗力量成为人一生中前进的动力。知行合一的实践观。

  “知”是求知的过程,“行”是人获得真知的重要途径,耕读即知与行的统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耕读是物质与精神双重收获的过程。户外劳作将人与客观世界紧密联系,通过观察、思考、总结等,形成知识体系,进而达到理论上的升华,并最终应用于实践。纵观古今,农学著作都是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贾思勰出自耕读之家,祖上在劳作之余热衷于读书,在家庭的影响下,他博览群书,将实际生产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创作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造福广大农民。因此,耕读文化蕴藏着知行合一的理念,涵养了知识分子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实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才有可能形成真理性认识,达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

  饮水思源的社会观。“饮水思源,缘木思本”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耕读是劳作与读书的结合,农业生产作为传统农村家庭的经济来源,为耕读生活提供物质保障。因此,耕读文化涵育下的知识分子离不开土地的滋养,知识分子有所成就后展现出对故土的怀念,进而转化为对乡村的保护与建设。同时,耕读之家通常举全家之力培育子女,个人成长过程中也离不开邻里间的相互照应,朴素真挚的民风下蕴蓄出知识分子知恩、感恩、报恩的价值取向。在当代乡村,涌现出一批耕读文化孕育下的新乡贤,怀揣爱乡情怀且具备新的文化视野,通过宣讲、出资等方式,自觉承担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对乡村文教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于家为国的家国观。“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和国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耕读传家作为家风家训,为家庭的稳定、国家的繁荣提供重要支撑。闽国开国之初,黄敦目睹朝廷纷争,毅然卸甲归田,定居闽清。隐居期间,他大力推广农耕文化,为家庭创造物质基础,使得家族子孙绵延;同时响应王审知的号召兴教办学,弘扬“耕读立世、诗礼传家”的家风,培养六子,后世人才辈出,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曾氏家族是典型的耕读传家,世代延续,宜耕宜读的两条道路使得子孙不愚,人才济济。耕读传家的家风深植于子孙心中,有所成就后仍不忘初心,恪守靠双手获得劳动果实的观念,坚守底线,展现出清正廉洁、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以耕养读,以读馈耕,为社会创造充足的物质基础,为社会发展储备优秀的人才,形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

  弘扬耕读文化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耕读文化底蕴深厚,要正确认识耕读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关系,挖掘其中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发挥耕读文化在赓续中华文明中的独特优势,将耕读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激活其当代价值。同时,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其表现形式,充分发挥古迹遗址的熏陶和感染作用,通过打造耕读文化实践基地,将传统文化与学校课堂相融合,在实践中体悟耕读文化思想内涵,并充分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利用新媒介、新载体大力传播,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使耕读文化基因同当代社会相适应,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新征程上,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和推进“第二个结合”,推动耕读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耕读文化,推动耕读文化完成现代转型。弘扬耕读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实践。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达5亿以上。乡村是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丰厚的文化资源。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耕读文化作为农耕文明的鲜明标签,其传扬对乡村文化振兴有着独特作用。乡村发展需要优秀乡村文化指引,只有充分发挥优秀乡村文化引领作用,才能使乡村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村民,提升村民的幸福感。以文化作为依托的乡村,要实现外部资源与自身优势相结合,传承耕读文化,盘活历史资源和社会力量,将耕读文化与旅游产业、研学活动等相结合,形成文旅融合的乡村发展路径。截至2023年,我国共有8个乡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名单,位居世界第一,这意味着我国乡村旅游建设和发展已取得较大成就。文旅结合的方式切实带动村民增收,同时经济效益提升助力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增效。作为连接乡贤与家乡的纽带,耕读文化能够激励从乡村故土走出去的贤才志士,饮水思源,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耕读文化是乡村文明的源泉,将世代相传的勤耕重读家风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有利于形成村民乐于接受的村规民约,涵育以奋勇拼搏、勤耕苦读、脚踏实地为核心的乡村道德风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弘扬耕读文化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推进,西方社会思潮不断涌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甚至出现贬低、漠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耕读文化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智慧。弘扬耕读文化,能使人们对耕读文化有更清晰、科学的认知,充分认识到尽管身处在丰衣足食的年代,劳动依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勤劳正是刻在中华民族基因中的优良作风,这种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民族精神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挖掘和传承耕读文化就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赓续精神血脉,能够激发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唤醒民族文化自觉,使得中国人民由衷地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形成民族发展中深沉持久的力量,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

  总之,耕读文化有着丰富立体的内涵,新时代下的耕读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紧密相连,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立足文化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深化耕读文化精髓的发掘与传承,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动耕读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林逸晨为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詹鋆为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本文系福建省创新战略研究项目“地方高校与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互动研究”〔2023R0022〕阶段性成果。)

(全文共2921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