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平潭时报  >> 第4160期 >> 005版 浪涌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深刻把握“三个务必”的唯物史观蕴意 耕读文化蕴含的丰富内涵与当代价值 征稿启事 编辑


深刻把握“三个务必”的唯物史观蕴意


裴文庆

2024.06.20

  □裴文庆

  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三个务必”相得益彰、有机统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深厚的唯物史观底蕴,对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诠释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人民立场像一条红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底色鲜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强大根基和最大底气就是人民。

  “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贯通过去、现在和将来,着重从回顾党的百余年奋斗历史中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奋斗这个根本问题,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追求,深刻蕴含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指引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列宁指出:“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作任何评价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其中所谓的立场就是人民性立场。首先,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是我们党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最集中体现在奋斗目标上,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勇毅前行。质言之,不忘初心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使命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牢记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其次,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以人民为中心,站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个根本立场,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就是一部党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心连心、共命运,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辉煌历史,深刻揭示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百余年奋斗取得重大成就的一个重要核心“密码”。再次,坚持人民至上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最鲜明的价值取向。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鲜明底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只有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才能持续奋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深刻彰显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唯物史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而实践不仅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而且改造形成主观精神世界。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才能更加深入地改造主观精神世界;而只有不断深入改造主观精神世界,才能真正更好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二者相辅相成。毛泽东同志指出:“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

  “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贯通过去、现在和将来,着重从映照现实中回答中国共产党的奋斗靠什么这个核心问题,体现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深刻彰显中国共产党的作风保障,是指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优良传统和精神气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这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一以贯之保持忧患意识和光荣传统,凸显中国共产党辩证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必要性,二者是反映与被反映的相互促进的同一性关系。谦虚谨慎主要指向主体自身,艰苦奋斗意指客观对象。一方面,从改造主观精神世界的角度来看,谦虚谨慎是艰苦奋斗的意识先导。由于人的思想认识和现实行动总是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多重限制,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这就时刻警醒中国共产党人要勇于自我革命,自觉地实现自我改造,强化对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意志品质和优良作风的认知,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提升党性修养和精神境界,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革命气节,才能在艰苦奋斗的客观实践中真正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历史伟业。另一方面,从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视角来看,艰苦奋斗是谦虚谨慎的事实证明。主观精神世界改造是否取得良好效果,主要由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个基本标准来检验。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斗历程其实是谦虚谨慎、甘于奉献这种精神状态的实践样态和行动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大力推进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中,不畏艰险、拼搏进取、勇毅前行,才能不断更加深入地将艰苦奋斗精神外化于行,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懈努力奋斗。

  “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深刻蕴含马克思主义矛盾观

  斗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表现为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人类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事物的发展其实就是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毛泽东同志强调:“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要深刻理解对立统一规律,还要进一步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这样才能运用矛盾学说去分析、解决具体问题,这也是思考、处理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恩格斯指出:“矛盾绝不能长期掩饰起来,它们总是以斗争来解决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告诉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为此,要正确分析把握矛盾的不平衡性,并把它们作为解决一切矛盾和具体问题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贯通过去、现在和将来,着重从展望未来中回答中国共产党的奋斗要怎么做这个重要问题,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领,深刻彰

  显中国共产党的行动策略,是指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鲜明品格和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依靠斗争创造历史,更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可以说,“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坚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斗争哲学而充分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政治优势,二者之间是相互契合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从矛盾的普遍性角度来看,敢于斗争是善于斗争的思想基础。敢于斗争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人要直面矛盾困难和斗争的客观存在,不畏艰险、不屈不挠、敢于牺牲、苦干实干、攻坚克难,永葆自我革命精神,坚决不懈怠、不动摇、不妥协,进而寻找到解决矛盾斗争的方法路径。另一方面,从矛盾的特殊性视角来看,善于斗争是敢于斗争的现实方式。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斗争的指向性和具体性,这就启发中国共产党人: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不是争勇斗狠、逞强好胜,不是盲目性斗争,而是要从矛盾的普遍性中深入把握其特殊性,注重斗争的针对性,准确分析斗争性质,始终遵循斗争规律,科学掌握斗争历史特点,做到讲究斗争智慧、斗争艺术、斗争策略和斗争方向,增强斗争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们才能赢得尊严、赢得主动”。中国共产党人只有不断坚定斗争意志,弘扬斗争精神,把握历史主动,以“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大无畏气概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才能不断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新胜利。

  (作者为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中有效传播路径研究”〔20JDSZ3032〕、福建农林大学2022年度中共党史党建课题“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力提升研究”〔22FAFUDJ008〕的阶段性成果。)

(全文共3433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