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电视剧有这样一个画面:主人公在给学生上物理课,黑板的上方有八字标语,写着“博观细取厚积薄发”。其中“细”应是“约”。
“约”与“细”皆从糸,字义均与细丝有关。约,本义为缠束、捆缚。《说文解字》:“约,缠束也。”用作名词可指绳子。后引申为约束、节制之义。此外,约还有简单、简要、省减等义。“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语出北宋文豪苏轼的《稼说送张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意思是说,在学问上要广泛地阅读(博观)而简要地吸收(约取),在知识和经验上要丰厚地积累(厚积)而精当地表达(薄发)。今人多引用“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等古人名言阐述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学习。
博约,是一种治学之道。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即广求学问,恪守礼法,这是文礼之博约。魏晋陆机认为,古人作铭意涵深广,但铭文多刻于碑碣或器物上,不便大幅描写,应意深语精,故提出“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文赋》),这是文章之博约。清代汪琬认为“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传是楼记》),强调古代善于读书的人,以博览开始,以精简终结,这是范围之博约。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强调“博而不杂,约而不漏”,认为文章应该内容广博,言简意赅,这是内容的博约。
王阳明先生在《传习录》中云:“精是一之功,博是约之功。”可见,无论哪种博约观,“博”与“约”都是相辅相成的,并且也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对应关系。“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作为激励学生的标语是很合适的。
细,义指微小,跟“粗”和“大”相对。后又引申出琐碎、轻微等义。“博观约取”不应写作“博观细取”。
来源:《咬文嚼字》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