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平潭时报  >> 第4039期 >> J03版 芳草地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熊孩子”并未变多,年轻父母需更多社会支持 在阅读中提升情感学习能力 走心的第一课 责编


“熊孩子”并未变多,年轻父母需更多社会支持


——专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孙云晓

文汇报记者 张鹏

2024.02.20

  □文汇报记者 张鹏

  节假日是最经常有“熊孩子”出没的时候,每当此时,舆论总会认为“熊孩子”背后都有“熊父母”,进而引发对年轻父母的指责。但是,现在“熊孩子”“熊父母”真的变多了吗?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孙云晓研究员并不这么认为。今年是他从事儿童研究整整50年,尽管已退休,他却从未停止研究。2020年,外孙的出生也让孙云晓得以全天候观察当下的幼儿和家庭教育。同时,身边年轻人不断“升级”为新手父母,更让他对年轻一代的育儿有了更深了解。

  日前,孙云晓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直言:不可否认,一些父母或者祖辈对于孩子过度溺爱,育儿理念有待提升,但我们并不能就此简单给一些孩子或父母贴上“熊孩子”“熊父母”的标签。

  事实上,很多时候,公众对于“熊孩子”也存在一些误读。有一些行为,是儿童成长发育中的正常现象。他建议,对于孩子以及一些年轻父母,全社会应该多给予理解和支持。

  “男孩危机”依然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中国,80%的家庭中存在隔代抚养的现象。如今的孙云晓偶尔也承担“隔代抚养”的任务。他将陪伴小外孙成长的互动点滴记录下来、汇集成册,出版了新作《姥爷手记》。联想到昔日养育女儿的历程,他忍不住感慨:男孩和女孩展现的性格、天赋有巨大区别。相对于女孩的乖巧,男孩兴趣浓烈、运动量极大、好奇心很强。

  早在2010年前后,孙云晓曾与朋友写下《男孩危机》一书,在国内教育界引发不小的反响。他的一则提醒,也让很多新手爸妈有醍醐灌顶之感:养育孩子,要遵循男孩和女孩各自的天性。

  那么,如今是否还存在“男孩危机”?孙云晓直言,从当下教育体系对孩子的要求来看,“男孩危机”不仅没有减轻,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更令人担心的是,男孩在体质、心理及社会适应等各个方面都面临更多的“麻烦”。男孩们对许多事情的低容忍度,使得他们在课堂中更容易开小差。有调查显示,男孩觉得“上学是一种对时间的浪费”的可能性是女孩的两倍;而男孩在匿名考试中的成绩普遍高于在非匿名考试中老师给的分数,这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一种对男孩的偏见。

  孙云晓认为,从男孩成长的视角来看,其在中小学阶段有四种成长需求,即运动需求、动手实践需求、编程需求和参与体验的需求。然而,很多家庭和中小学校留给男孩体育运动的空间和时间都不足。此外,也有不少教育专家指出,眼下学校的考试很多时候考查的是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相比女生,这些能力都非男生所擅长。同时,从家庭教育的视角来看,在男孩成长过程中,父亲是男孩最直接的榜样,但调查显示,全国近半家庭存在父亲教育缺失的情况,这对男孩的成长是“致命打击”。

  80后90后家长,也许比其父辈更理解孩子

  孙云晓特别关注年轻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网络上“‘熊孩子’背后必有‘熊家长’”的观点,引起了他的注意。在他看来,这句话虽然反映了孩子的行为举止与其家庭教育和环境密切相关,但要提醒的是,孩子的行为也可能受到个人性格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与一些网络舆论不同的是,孙云晓总是能发现当下年轻父母的“好”。

  作为一名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常说一句话:爱孩子的前提是理解和尊重儿童。但他没有想到,自己也有误解儿童的时候。

  他的小外孙特别喜欢喝奶,经常拿着奶瓶到处跑。孙云晓则要求小外孙坐在小椅子上喝,养成好习惯。有一次,小外孙坐着喝了一会儿,就把奶瓶往地上倒。孙云晓马上制止,拿走了奶瓶,孩子立刻大哭。在孩子点头答应好好喝奶后,孙云晓把奶瓶还给了他,结果孩子喝了一口又开始往地上倒,“这不是故意捣乱吗?我生气地拿走奶瓶并大声批评他,他则更加响亮地大哭”。

  孙云晓的女儿闻声走过来,快速看了一下,发现是奶瓶中的管子脱落了,孩子把奶瓶往地上倒是在找原因。果然,管子接好后,小外孙坐在小椅子上一口气就把奶喝完了。孙云晓一边向小外孙道歉,一边想起自己多年前的预言——80后可能会比父辈更理解孩子,眼前的经历又一次佐证了这个预言。

  还有一次,小外孙犯了错误,孙云晓也严肃批评了孩子。但大哭不止的小外孙非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变本加厉地大闹。女婿见状,把孩子抱到隔壁房间关上了门。

  过了一会儿,父子俩平静地从房间里走出来。后来孙云晓才得知,孩子爸爸是先陪伴、抚慰孩子,直到他情绪平静下来,再一五一十地和孩子分析他的行为。“你看,年轻父母在处理亲子矛盾时,似乎也有更‘讲理’的办法。”孙云晓在和女儿、女婿的交流中也了解到年轻父母对孩子教养上的分寸感。

  “我们常常对年轻父母指责过多,只要是孩子不听话、犯了错,就认为似乎是父母没有尽到管教的责任。”孙云晓直言,很多时候,孩子会通过探索、试错获得成长,并非是家长的教育没有做到位。

  孙云晓对身边的年轻人也有自己的观察:很多人健康饮食、热爱运动,生活自律;对待孩子的教育,他们更懂得尊重孩子的意愿、亲子之间平等对话……这些都让孙云晓认为,这一代年轻父母有很强大的教育能力。

  莫让所谓的教育,侵占孩子原本丰富的生活

  这些年,孙云晓在各种演讲、论坛上时常呼吁,“警惕所谓的教育毁了孩子的生活”。在给年轻父母以鼓励的同时,他也希望更多家长能够对家庭教育有正确的认知。

  大量数据表明,目前许多家庭忽视了家庭关系和幸福生活的发展,家庭教育出现学校化和知识化的误区。2017年,中国儿童中心的调查显示,从亲子沟通的内容来看,48.4%的中小学生每天都会跟父母谈论学习,34.5%的中小学生每天都由父母辅导学习。更多数据表明,父母和孩子沟通最多的是学习和与学习成绩相关的事情。孩子原本自然而丰富的家庭生活逐渐被学业所侵占。

  孙云晓直言,家庭教育的定位应该是生活教育,比如,教会孩子洗衣服、做饭、收拾屋子;进一步教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学会与朋友友好相处等。孩子在从事家务劳动、照顾小动物等行为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会培养出责任心、掌握生活技能、历练动手动脑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是知识教育难以弥补的。

  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好的生活就是适合儿童成长的生活。多年来,孙云晓也接触过不少堪称教科书般、具有示范和启示作用的育儿案例。其中,一位北京海淀妈妈的教育理念令他印象深刻。这位妈妈和孩子有一则约定:每天作业再多,晚上10点一到,家里就会准时“拉闸”关灯,保证孩子的睡眠和休息。在海淀妈妈圈子里,她成了有名的“拉闸妈妈”。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她的孩子即便身处学业竞争相对激烈的海淀,依旧身心健康、成绩良好。

  孙云晓强调一点:教育要回归常识,回归到教育的规律。培养符合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为人父母者不仅要理解孩子,更须有冷静的头脑,具有教育智慧。“相信现在的年轻父母能够担当起教育的重任,成为更多理性的‘拉闸妈妈’。”孙云晓说。

  来源:文汇报

(全文共2683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