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平潭时报  >> 第4026期 >> J02版 芳草地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去田埂上闻一闻水仙花香 责编


去田埂上闻一闻水仙花香


穿梭在水仙花海中,小记者变成了“小花迷”

融媒体记者 冯荣 陈澜清

2024.01.30

  

  去田埂上闻一闻水仙花香

  

  小记者们在水仙花田里合影。

  □融媒体记者 冯荣/文 陈澜清/摄

  深冬的岚岛,平潭水仙花在风中轻轻摇曳。素有“水仙花王”美名的平潭水仙花,有着水仙花长、花蕾数量多、香味浓郁持久等特点。作为“区花”的水仙花是如何种植的?花球雕刻有哪些技巧?背后又有哪些发展历程?

  带着这些疑问,1月27日,15组平潭时报小记者家庭来到了位于金井片区苍海村的平潭水仙花基地,变成了“小花迷”,跟着“护花使者”张丽花游走在田埂间,探索平潭水仙花的美和秘密。

  

  去田埂上闻一闻水仙花香

  

  小记者展示水仙花画作。

  深入田埂观察 学习水仙种植知识

  上午9点,15组小记者家庭刚到苍海村的村口,就被眼前一行行绿意葱茏的水仙花吸引了。“哇!跟画册一样美!”“快看,这像不像天上落下的‘凌波仙子’!”小记者们脑海里充满无限的想象,描绘美景和心情的语言也满含童真、充满诗意。

  徜徉在大片竞相绽放的水仙花丛中,小记者们脸上荡漾起快乐的微笑。实验区自然资源服务中心林业科林业工程师张丽花笑呵呵地带着大家一起走到田埂上,踩着泥土芬芳,俯下身闻着花香,众人纷纷发出惊叹声:“这么好看的水仙花种起来难不难?”

  张丽花指着眼前的水仙花说:“平潭水仙花基地有500亩,苍海村是平潭种植水仙花基地中的一处,这里地势平缓,有肥沃且水系良好的土地,较适合种水仙花。但水仙花球变成水仙花过程很繁杂,需要经过‘三种三收’,这是水仙花栽培的基本方法。每到霜降时节前,花农将水仙花种子埋到土里,第一年种下种子后,到了第三年才能达到盛花期。这些花球经过晾干、分级、入库、越夏休眠等一系列过程后成为商品球,每年10月后就会逐步销往全国各地的花卉市场……”

  小记者李伊淼十分认真地听,并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每年春节,家里都会摆放水仙花,但从来没有到田埂上看水仙花,更不知道水仙花需要经过‘三种三收’才能盛开,让我切身感受每一盆美丽的水仙花都是花农们的辛勤汗水换来的。”李伊淼说。

  “为什么水仙花叫水仙”“平潭水仙为什么品质好”……小记者们缠着张丽花讲述平潭水仙花的发展历程,抛出一个个问题。“平潭水仙花历经300多年的野化繁育,原生于平潭的荒野坡地,于1978年经省市专家鉴定为中国水仙,并移入大田驯化栽培。1990年,平潭水仙花被评选为中国水仙优良品种;1992年,平潭水仙花参加香港国际花展获得‘最佳展品奖’‘中国花协评比一等奖’;2003年,平潭水仙花走出国门,参与全美春季花卉展销会;2007年底,平潭水仙花被纳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录,也是中国唯一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水仙花……”张丽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小记者和家长们娓娓道来平潭水仙花发展历程。小记者吴逸晨说:“没想到一丛丛水仙花背后有这么多故事,真是让他颇感意外。我要把平潭水仙花的文化发扬光大,让大家都知道平潭水仙花。”

  “孩子们,你们看看这朵水仙花的白色花瓣像银、金色花蕊像金,我们把它称为金盏银台。另外一朵水仙花全部花瓣都是黄色,我们就称它为黄金水仙……”在参观过程中,张丽花还向小记者和家长们展示了冰心玉洁、金盏银台、黄金水仙三种水仙花,并详细介绍它们的品种、区别。听完张丽花的讲解,小记者和家长们恍然大悟,纷纷蹲下身寻找冰心玉洁、金盏银台、黄金水仙三种水仙花的身影,采摘他们喜欢的水仙花品种,摆起许多姿势与平潭水仙花合影。

  小记者罗韵雪说,以前以为水仙花只有一个品种,听了张老师介绍才知道水仙花品种有这么多,她要把这些水仙花的照片发到朋友圈,让大家隔着屏幕感受平潭水仙花的美,吸引越来越多人喜欢平潭水仙花。

  

  去田埂上闻一闻水仙花香

  

  小记者们认真听张丽花(左四)讲解水仙花种植知识。

  现场雕花球 领略花艺之美

  一个水仙花球经过精心雕刻、养护,可以变幻出各种造型。经过精雕细刻后的水仙花,其神韵更胜似仙女降落人间,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有“凌波仙子”的美誉。

  活动现场,张丽花从袋子中拿出一颗冷藏的花球,讲解水仙花球雕刻的基本步骤、相关注意事项及后期养护的方法。小记者和家长们仔细聆听,并拿出手机进行拍摄。“平时只看到已经开花的水仙花,第一次知道水仙花球可以雕刻,真是令我大开眼界。”小记者俞晗祺说。

  随后,只见张丽花拿起水仙花球和雕刻刀,将鳞茎的干鳞皮膜、包泥以及主芽端顶的干鳞片剥离干净,紧接着找到花球正面开始雕刻,从花球根部的1厘米至1.5厘米处切进去,为花球开盖……在张丽花演示蟹爪雕刻技术时,小记者和家长们全程全神贯注,当看到细致入微的操作步骤时,大家瞪大了双眼。“哇!太神奇了,没想到在雕刻刀下花球瞬间变了模样,还露出‘隐身’的水仙花苞。”看到水仙花球新造型时,小记者和家长们都发出阵阵惊叹。

  小记者林敬之说:“通过这场活动,我学到了水仙花球雕刻的基本步骤,回家后也想买个水仙花球体验一下,检验这次的所学成果。今后还要拿出实际行动,做一名宣传平潭水仙花的小使者。”

  

  去田埂上闻一闻水仙花香

  

  小记者手捧水仙花合影。

  发挥奇思妙想 自制水仙花作品

  如果听讲解、看雕刻让大家受益匪浅,那么亲自制作、解说水仙花作品则意义非凡。

  此时,小记者们以大自然为舞台,站在田埂前,展示和解说着自己创作的水仙花作品。

  在这些手工作品和演说作品中,小记者们都发挥着各自的创意,有的用黏土、卡纸等材料,制作了栩栩如生的水仙花手工作品;有的查阅资料,绘声绘色地讲述水仙花传说与历史;还有的则选择用画笔勾画精美的水仙花画作。小记者陈岩堃认为,这场小记者活动十分有意义,让他通过讲述水仙花传说与历史,更加了解平潭水仙花,加深了对家乡“区花”的热爱。

  “大家好!我今天带来的是水仙花手工作品,作品中的花盆是棕色橡皮泥捏制而成,花瓣采用绿色和浅绿色橡皮泥混合制作,主要表达的是对平潭水仙花的热爱……”在分享作品与讲述故事环节,小记者陈妍熙向大家展示了她制作的手工作品,并从制作材料、制作主题和制作意义等方面进行解说。

  “这不单单是一场小记者活动,而是向更多人宣传平潭水仙花。”小记者陈妍熙说,希望通过她的创作,让平潭水仙花有不一样的呈现方式,让越来越多人爱上平潭水仙花。

  随后,小记者林依然、林梓涵用平潭水仙花进行绘画创作。讲述自己的作品创作初衷。小记者林依然说:“水仙花是我们的‘区花’,对我们意义很深,因此我想通过制作平潭水仙花简笔水彩画,展现平潭水仙花的美。”

  “澹墨轻和玉露香,水中仙子素衣裳……”在小记者们清脆的古诗朗诵声中,这场小记者活动圆满结束。“孩子们表现非常好,求知欲十分强烈。”张丽花表示,通过本次活动,让孩子们认识到平潭“区花”水仙花,知道水仙花种植的不容易,进而热爱、传承好平潭水仙花。

  

  去田埂上闻一闻水仙花香

  

  水仙花雕刻

  特写

  言传身教 三代情系农业

  “易之,知道妈妈今天为什么会带着你参加这次小记者活动吗?因为爷爷奶奶一生都为农业事业奋斗,虽然他们已经过世,但妈妈想通过这次小记者活动,让我们一起怀念爷爷奶奶。除了怀念爷爷奶奶,我也想让你感受爸爸工作的环境。”活动中,他的妈妈蔡雯向周易之讲述着爷爷、奶奶、爸爸与农业之间的故事,情到深处,不禁落泪。

  据了解,周易之的爷爷和奶奶都是平潭老一辈的农业人,爷爷在上世纪时将木麻黄、相思树从外地引进平潭种植,有效防治了海岛风沙。而奶奶则是研究防治农作物的蜱虫害,两位老人为海岛农业发展作出了诸多贡献。

  “之前我们在家也给易之讲爷爷奶奶的故事,但实地到农田感受爷爷奶奶工作环境还是第一次,希望易之能向长辈们学习。”蔡雯说,1992年,易之的爷爷参与指导平潭水仙花参加香港国际花展获奖,希望今天易之能感受当年爷爷工作研究的艰辛,感受家乡风物的传承力量。

  平时,周易之的父母也喜欢在阳台养花,周易之则会坐在一旁静静观看,耳濡目染,他对农业知识也十分感兴趣。“在长辈们的熏陶下,我对水仙花也有一定的了解,未来想通过自己的力量,让平潭水仙花走到更远的地方。”周易之自信地说。

  记者手记

  以田埂为教室

  上一堂特殊的科普课

  据《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记载,平潭水仙早在清乾隆年间就以“金盏银台”的品种名称载入县志。根据史料,最早的水仙从海上漂泊到平潭荒野坡地,已有约300年历史。但对于如今“10后”的小记者们来说,这段历史距离他们十分遥远且陌生。

  此次活动,以观中学、问中学、记中学的形式,让小记者们了解平潭水仙的“前世今生”,不仅让原本距离小记者们遥远的平潭水仙历史扎根在他们心间,也加深他们对平潭水仙的直观认识。

  在小记者郑苡杉、郑奕辰看来,通过这次身临其境的学习,让她知道了平潭水仙花的生长环境、生长周期。而小记者周集思、李宥锴说,他们感受到平潭水仙花种植的不易,今后想要好好爱护平潭水仙花。

  这样创新的田埂学习课堂,也在家长们当中引发不少讨论。家长杨虹表示,这次自己以学生的身份一路认真听着张老师的详细介绍,了解了平潭水仙花的历史沿革、生长过程、发展历程以及文化内涵,受益匪浅。眼前这一大片的水仙花,是为数不多的花农辛勤种植的成果。希望相关部门多培育相关技术人才,多扶持水仙花产业,将平潭水仙花文化持续传承下去。

(全文共4044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