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平潭时报  >> 第3951期 >> 005版 浪涌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坚持守正创新 奋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征稿启事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三个着力点 编辑


坚持守正创新 奋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王欢

2023.11.16

  □王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擘画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这一蓝图擘画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有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的复兴,又包括精神文明即文化的复兴。从“九个坚持”到“十四个强调”,再到“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探索文化建设规律不断深入、不断提升、不断拓展的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这一思想从理论维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从实践层面深化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这一思想厘清了新时代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么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也为赓续文脉、继往开来,铸就社会主义新辉煌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自知者明,自信者胜。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自信,这是成功的秘密。同样,一个国家的崛起、一个民族的兴旺,也离不开自信的精神品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灿烂的文化成就是我们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和精神支撑。新时代10年,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既来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时代1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又来自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这独特的文化底蕴是“中国特色”形成的最深厚的积淀。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要坚定文化自信,建设始终闪耀着“中国特色”之光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第一,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中华文明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的积累,她像是一位智者,同其对话,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同其对话,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感知现代和展望未来的中国。第二,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化。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中国特色形成的精神滋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历经磨难而不衰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支撑。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的独特优势,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大力弘扬我国的文化优势和特色,并注重在弘扬中实现现代转化,即把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国家和人民正在进行的当代实践相适应,与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目标相协调,让中华文明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通过现代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秉持开放包容

  建设具有民族特性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结合”“包容”是中华民族倡导和尊崇的政治智慧,也是中华文明博采众长、发展壮大的文化密码。从古代到现代,中华文明始终在开放包容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中华文明包容性最好的例证,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虽然二者实现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并产生互相成就的结果,但马克思主义客观上是来自西方社会的思想,即使它是对西方思想批判超越的一种科学思想,但必然带有西方文明思维与风格的烙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之结合,足以体现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精神品质。未来,我们继续推动“第二个结合”纵深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化,在开放包容中既坚守中华文明的民族特性,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内涵”和“民族形式”。一是要坚持“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的重要体现。在推进“第二个结合”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彰显民族特性,既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提炼和继承,又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化。“两个结合”是我们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二是要在兼收并蓄中巩固文化主体性。广泛汲取人类文明资源,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的前提是巩固文化主体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没有“为我所用”的自觉意识,就会在文化融合中丧失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不可能真正走自己的路,做自己要做的事情。因此,我们要建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然是具有鲜明民族特性,既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又不丧失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彰显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现代文明。

  坚持守正创新

  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纵观历史,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与中华民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革新精神密不可分。中华文明善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交流互鉴中不断提高、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就是这种革新精神的“画像”,这是中华民族之所以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不惧新挑战、无畏新事物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建设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必然要发扬中华民族的革新精神,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一方面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必然是灿烂中华文明的创造者,要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在新时代新征程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就必然要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一定程度上来讲,这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过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依据,主要是当代中国的实践,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需要怎样的思想保证、精神力量和文化条件,这就是文化创新创造的方向。因此,我们应当以当代中国的实践为思维坐标,以时代特征为创作背景,在广阔的文化创新空间中,充分发挥人民主体地位,调动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热情,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

  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另一方面,要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具有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将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使中华文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等经过现代转化而产生磅礴力量。未来,我们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把中华文明蕴含的磅礴力量转化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益启迪。

  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时,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能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神,让博大精深、博采众长的中华文明为世界和平、全球发展、国际秩序维护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作者系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基地重大项目“百年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启示”〔FJ2020JDZ030〕阶段性成果。)

  

(全文共2703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