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清图》石涛(清)
《墨梅图》王冕(元)
“冰魄无梦到瑶阶,翠袖云鬟并玉钗。青鸟暮衔红绶带,夜深重认合欢鞋。”元代泰不华在《题梅竹双清图》中,将梅与竹合称为“双清”,赋予梅花、劲竹“冰魄”“翠袖”的人文意蕴。
“美人宴罢酒初消,凌乱云鬟压步摇。莫遣翠禽啼梦断,醒来无处托春娇。”元末明初诗人、画家贡性之,在《题翠竹红梅》中,以拟人的笔触,诠释了梅竹“双清”的另一种文化底蕴。清,乃洁净、纯洁、正直、明晰,与“浊”“浑”相对,是中国古代文人画家崇尚和追求的一种境界。西汉淮南王刘安编著的《淮南子·原道训》曰:“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因循应变,常后而不先。”《书·微子》亦有“身中清”的记述。
历代文人画家,喜欢以大自然中富有寓意的植物和其它自然景致入画,作为自己的人格操守及精神寄托,主要是以梅、兰、竹、菊、松、水仙、梧桐以及鹤、石等组合成“双清”图案,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自元至清,描绘“双清”题材的传世古画甚多,不过其“双清”组合却各有不同。梅,傲霜斗雪,无畏风寒,且一尘不染,恪守“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的本质,一直以来都是文人题咏、图绘的重要题材,宋代隐逸文人林逋甚至将梅视为妻子,在其居住地广植梅树,并留下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清丽诗句。竹,修身直立,中空有节,秉性坚直,风骨独具,历来深受古代文人青睐,他们植竹为邻,以竹自比。宋代大文豪苏轼甚至发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由衷感叹。
古代名画以梅花和劲竹为“双清”,这种组合几乎占据了绝大多数。清初画家石涛的《梅竹双清图》,绘一株古梅铁骨铮铮,数竿新篁生机勃勃,并题有长达数百字的七言诗句款识。清代思想家龚自珍亦画过一幅《梅竹双清图》,取扶摇而上的梅树枝干及小部分新生嫩竹的竹叶入画,疏澹梅竹,傲雪相伴,红绿相间,清艳双绝,充满了“万木冻欲折,梅折不疑寒”的高洁品性。另外还有元代画家王冕、吴镇,清代画家罗聘、汪士慎,近代画家吴大澂、关山月、谢稚柳、李苦禅、张大千等等,他们都有《梅竹双清图》的作品传世。凡此种种,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历代文人画家对梅竹“双清”的喜爱之情。
明代画家边景昭、王绂合作绘制的名画《竹鹤双清图》,以劲竹和白鹤为“双清”,边景昭画两只白鹤于石边振翼举足,气度娴雅,轩昂高洁;王绂画一丛新篁修竹亭亭而立,凌寒修身,清新出尘,二者珠联璧合,构成动植物“竹鹤双清”的主题画意。清乾隆皇帝观赏此画后大为叹赏,兴致勃勃地御笔题诗一首于画上:“九龙沙县两幽人,一味芝兰气合亲。恰似绿筠将白鹤,无心常自结高邻。”
明代青藤画派鼻祖徐渭画过一幅《双清图》,以竹枝和水仙为“双清”组合,水仙冰肌玉骨,温婉清雅;竹枝虚心向上,高风亮节,两种植物蓬勃生长,花叶传神,清气满幅。清代画家恽寿平善画花卉,他以梅和水仙组合成《双清图》,二者都开在霜寒之际,互为映照,花香袭人,雅洁可爱,清气满纸。各种“双清”组合的传世名画还有很多,元代画家倪瓒以梧桐和竹组成《梧竹秀石图》,明代著名花鸟画家陈淳以菊石组合绘成《双清图》,清代画家胡公寿《兰竹双清图》等等,都是极富代表性的“双清”名画。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画家亦有将“双清”扩展到“五清”的。如清代画家杨晋、唐俊的《五清图》,由梅、竹、石、水、月组成,有植物,亦有自然景物。作者将五种物象的自然属性和审美特征巧妙组合起来,加以提炼升华,揭示了画作的审美情趣。杨晋在画上题诗一首,其中“石边修竹拂云长,铁干寒梅白玉香。最是夜深清寂处,月明和影浸沧浪”的诗句,诠释了画面所蕴含的“五清”意境。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是元代画梅名家王冕在他的《墨梅图》上自题的题画诗的后两句,将梅花拟人化,表现了画家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体现了以梅自比的精神追求及清正修身的立身之德。
无论是“双清”,还是“五清”,都蕴涵着中国的哲学和文化属性,是古代文人画家的精神写照。历代文人画家通过植物及自然景物的姿态、色彩和特征,在泼墨挥洒、精心构建清雅出尘的艺术氛围时,其内心世界的张力无疑是巨大的。他们通过描绘“双清”自然物象,将其自然品性人格化,托物抒情,以画言志,既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又充满了美好的艺术旨趣。
来源: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