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平潭时报  >> 第3854期 >> L03版 平潭蓝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开栏语 平潭国际旅游岛的“前世今生” 责编


平潭国际旅游岛的“前世今生”


——听第一代“岚岛旅游人”讲述峥嵘岁月

融媒体记者 陈澜清

2023.08.11

  

  平潭国际旅游岛的“前世今生”

  

  →刘嘉静(中)、王佗(右)和何文看着老照片,回忆在平潭工作的时光。

  □融媒体记者 陈澜清 文/摄

  今年,平潭国际旅游岛迎来获批的第七个年头。从偏安一隅的贫穷海岛,到如今的国际旅游岛,回忆起平潭开放开发的每一步,作为20世纪90年代的第一批平潭“旅游人”,刘嘉静、王佗、何文等人感慨万千。

  在那段峥嵘岁月里,他们走遍平潭全岛,投入到探求平潭旅游高质量发展之路中,历经艰难,也从未想过放弃。

  “平潭就该走旅游发展的路子”

  讲述者:刘嘉静(时任平潭县委书记)

  1990年10月的一天,我接到一纸调令——赴平潭任县委书记。临行前,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找我进行了一次谈话,叮嘱我去平潭后,要多做“海”的文章。

  彼时,平潭是个贫困岛屿。土地贫瘠、基础薄弱、交通闭塞,轮渡是连接外界的唯一交通工具。

  靠海吃海。我牢记习近平的嘱托,很快就召集了县委班子开会,并着手开展“田野式”调查工作。

  我对着一张平潭地形图看了很久,这个海岛酷似腾行台湾海峡上空的麒麟,海岸线绵长。看着那海岸线,我产生了徒步丈量全岛的想法。

  说走就走,未被开发的景区、海岸线、离岛乡镇,我们都去过。我背着一部胶片相机,带着平潭干部们,靠一双腿,徒步翻山越岭,穿越曲折的海岸线,边走边记录。考察途中,经常会遇到无路可走的地方,我们就手脚并用,鞋也不知道走坏了几双。

  此次全岛考察,让我大开眼界。平潭这座未被世人开发的宝藏海岛,真是旅游资源宝库,自然景色更是不可胜数。比如君山、天大山、三十六脚湖、牛脊山、青峰海蚀桥、南寨山、牛山岛和大嵩岛等地,这些地方如画般的景色,让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

  “美哉,平潭岛!”这是我深入调查体验之后,从内心发出的一声感慨。就以沙滩资源为例,走过世界上很多地方的沙滩,我独爱平潭的沙滩。那蜿蜒的海岸线上藏着无数的澳口和沙滩,可以说,这里的每一处都可以成为旅游胜地。

  平潭最著名的龙王头沙滩,我去过无数次,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这里的沙滩平缓,沙细晶莹,海水湛蓝清澈,前有星罗棋布的岛礁,后有茂密的森林,滩上可以行车走马,海中可以畅游娱乐,乐趣无穷。

  有人说,龙王头只是春夏之季才秀美,我以为不然,龙王头的景色随寒暑之变而变,可以说是“浓妆淡抹总相宜”。秋至冬来,北风乍起,那被风吹动的白沙如轻烟、如流云、如薄纱,游动不已,变幻无穷。置身其间,则有飘飘欲仙之感。

  经过这次调查,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平潭要走旅游路,这将会成为平潭地方经济腾飞的翅膀。

  这个想法也曾遭到周边的质疑声。当时平潭十分落后,被福建人称为“贫”岛。有些人认为,“现在饭都吃不饱,还做这些‘咔溜’(玩耍的土话)的事情”“贫困县搞旅游,是痴人说梦”。

  我们北上首都,找专家为平潭旅游“背书”。当时的一场在京平潭同乡会上,平潭要发展旅游业的想法,出乎意料地得到许多中国科学院专家的一致赞同。

  其中,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林文盘老师让我印象最深。他提到,“中国科学院刚好有旅游资源普查项目,正好缺海岛类型的旅游资源普查示范点,而平潭正好契合。”林文盘说,我们国家准备大力发展旅游业,但现在面临“家底不清”的问题,所以中央决定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大规模的旅游资源普查,并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普查规范。

  我把这个好消息带回了平潭,所有平潭干部都很振奋。在1991年的平潭“两会”换届大会上,县委郑重提出:“加强主体、发展两翼、扩大开放、建设基础”。其中,“两翼”是亮点,指的就是发展海洋渔业和海岛旅游业。县里也成立了平潭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委员会,由当时的林文宝县长挂帅。

  平潭旅游资源普查从1991年11月份开始,一直持续了近一年时间。此次普查非常全面,调查路线辐射全岛,基本确定了平潭各知名景点并命名。全体调查工作人员认真、细致、规范,在艰苦条件下,完成了艰巨的任务。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的专家们将成果集合编著出版了《福建平潭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文集》一书,主编就是林文盘和王佗。这本书的出版,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此后,全国其他地方的旅游资源普查都参考平潭,平潭也成为全国旅游资源普查的范本。

  随着平潭旅游的“出圈”,旅游接待任务也逐年增多。用什么美食招待游客,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有人建议说,用当时流行的粤菜、川菜、福州菜等,我则把眼光放在平潭食物的海岛特色、原乡味道。

  平潭美食多,但许多名字都只有本地人才叫得出来,难登大雅之堂。当时,我叫来县里负责接待的同志,了解平潭本土的农家菜、特色菜,通过对菜品的提炼、优化,让这些本土菜更加出彩。1993年左右,我命名了一批沿用至今的平潭传统小吃名字,比如“八珍炒糕”“金薯甜饺”和“时来运转”等。

  作为平潭家喻户晓的传统小吃,八珍炒糕被平潭人唤作“挑薯粉”,做法是选择虾仁丁、咸肉丁、花生碎、香菇丁等不下八种食材,放入油锅煸炒,到一定火候,取薯粉加水搅成稀释成汤糊状,均匀淋入炒锅,快速翻炒、搅拌,待薯粉熟透成胶状,香味扑鼻即成。于是,我就给这道美食起名“八珍炒糕”。由于八珍炒糕烹饪难度大,对食材、火候的把握都很讲究。经过许多次实验后,我们成功地发现,将鸡蛋清加入混合好的食材中,既能锁住各种食材,让它们“抱”成一团,又能达到松软、滑嫩的口感。端上贵宾们的餐桌后,大受好评。现在,这道菜已成为来岚游客必点的一道平潭网红美食。

  发展海洋渔业和海岛旅游业,是平潭朝着高质量发展的“两翼”。当时我想,平潭“两翼”羽丰之日,一定是平潭经济腾飞之日,现在平潭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这个当初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平潭变化日新月异,国际旅游岛越来越美”

  讲述者:王佗(时任平潭县副县长、旅游办主任)

  刘嘉静书记前脚刚调任平潭,我就接到组织任命,紧随其后。1990年12月25日,我到达平潭。当晚,我看到平潭的第一眼,就是城区路面的水泥杆子在风中孤零零地摇摆,没有路灯,街上也是冷冷清清的。除了头顶星辰特别亮,耳边就是迎面而来的呼啸海风。

  当晚我想给家里打长途电话,结果找了半天也没看到电话亭。海岛办公条件差,县委办公室里的灯忽明忽暗,更别提什么空调、电脑了。等白天时,我再深入乡镇探访,发现平潭连一寸水泥路和柏油路都没有,街上商铺也很少。城关和乡下,目之所及处除了石厝,就是沙面公路和乡村土路。刮起风来,灰尘漫天飞舞,雨天时到处是稀泥烂滑,路面坑坑洼洼。

  那时,县政府招待所里招聘女工,一个月工资是60元人民币,大家挤破了脑袋都想争取一个名额。这与当时厦门工厂里工人工资相差甚远,可见两地经济差距多么大。

  我刚到平潭,听到刘嘉静书记提出“要在平潭发展旅游业”,内心十分激动。当时我说,平潭隔壁的长乐下沙度假村,因为一处小沙滩让全国游客蜂拥而至,而平潭沙滩资源更好,有“黄金沙滩”的美誉,发展旅游业肯定是前景无限。刘书记一听,高兴极了,当即就给我下了“任命状”,其中一项就是管旅游。

  我上任后做的第一件重要的事,是负责对接平潭旅游资源普查。1991年9月,几名从北京来的领导专家来平潭打前阵。其中有原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司长袁宗堂,著名地理专家尹泽生,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杨逸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宋力夫和林文盘等。那几天,平潭连下阴雨,但普查组来的那天,天空突然放晴,高远洁净、蔚蓝清新。人们都说,“好兆头啊,这件事会成。”

  万事开头难,当时我们手头上唯一的资料,就是一张万分之一的平潭岛军用地图,地图上是密密麻麻的格子。“一格就代表一平方公里,我们以县城为中心,按图索骥,寻找旅游资源。”资源普查的重要一块是考察平潭沙滩资源。

  要知道,平潭沙滩沙质好是全国闻名的。早在1986年,“福建省平潭标准砂厂”正式更名为“中国标准砂厂”,平潭有了全省第一家以“中国”命名的企业。

  平潭到底美在哪里?专家们说,它不仅美在丰富的海蚀地貌资源,还在于这里的风土人情。还记得专家们第一次踏上平潭时说的一句话,“平潭岛从南到北的石头房子,灰蒙蒙的格调,与城市很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当时,平潭到处是被海风吹拂起的尘土,与遍地石头厝形成呼应。这些专家说,“双脚踩在平潭岛的第一步,心就是悬着的。那是一种站在陆地不一样的感受。平潭是海岛,岛浮于海,人踏足岛,整个人都是轻飘飘的。”在他们眼中,平潭“原始的”、未开垦的处女地,反倒成为在其他地方见不到的美。专家们说,这种格调并非一朝一夕造出来的,“这种格调美,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

  近几年,随着平潭开放开发,我也接触到不少来岚创业生活的台胞,他们说的第一次来岚感受,竟然和专家们如出一辙,这足以可见,平潭这种原生态的美,本身就是非常迷人。如今,平潭以“国际风范、青春时尚”为主线,着力打造“星辰大海浪漫岛”“音乐艺术欢乐岛”“品牌赛事活力岛”“旅游体验舒心岛”,平潭日新月异,越来越美,碧海蓝天、绿树成荫,柏油马路四通八达,居民也享受到了入岛高铁带来的便利与舒适,平潭国际旅游岛的影响力更上一层楼。

  “平潭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功不可没”

  讲述者:何文(时任平潭县旅游局党支部书记兼副局长)

  1991年下半年,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国家旅游局、福建省旅游局等部门与平潭旅游办有关领导及科技人员组成了旅游资源普查和开发规划组,在平潭开展旅游资源普查,走遍平潭,寻景点、做记录、写论文……

  我当时是平潭县旅游局党支部书记兼副局长,就跟着刘嘉静书记、王佗副县长等人一起上了“前线”。为了配合好此次普查工作,我们还从县里找来旅游、地理、地质等专业的七八个高校毕业生,组成平潭小分队,经过专家培训后,充实到普查大军中。

  普查路上,有时会乘坐平潭当时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天目山”三轮车,但大多数基本都靠走。每到一个景区,如果发现是旅游资源,我们就分配任务,要填上多张量化表,比如,景点概况、环境保护,还包括填写经纬度、文化价值等诸多信息。在南寨山,我们一群人聚在一起,一个个山头找象形石景,根据石头的特点,给它们命名,比如“唐僧问路”“八戒养神”“苍鹰雄视”和“鸳鸯理翅”等。

  那段时间,白天到景点去考察,晚上回来向专家报告、写材料。一直伴随着办公室里昏暗的灯光,持续战斗到深夜,每天跟打了鸡血一样。

  考察持续了三个多月时间,到1992年年初,专家们准备回家过年。临走前,一场旅游资源普查年终成果总结报告会在旧县政府办公楼里召开。刘嘉静书记很有创意,在会议现场挂起了一个大横幅——《“92”平潭旅游之光》。

  那天晚上,参与普查的专家包括尹泽生、杨逸畴、宋力夫和林文盘等人先后发言。这次会议,全场无杂音。许多参会的平潭老同事听得聚精会神,连厕所都舍不得上,生怕听漏了。

  此次普查取得重大成功,一页页考察报告陆续出炉,专家围绕报告研究修改。宋力夫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在平潭旅游资源普查期间,他还完成了《平潭县旅游事业发展总体规划》,这本书落款为《平潭县旅游业发展规划》课题组,时间是1992年6月。通过这本书,也带领我们打开了一个认识平潭的窗口。

  通过这次普查,我们最后找到景物有217个,最终定下平潭主要旅游景点128个,其中包括了半洋石帆、仙人井等8个一级景点,以及包括南寨山在内的23个二级景点,这些富有个性的风景,都构成了平潭垄断性的景观。

  那年,平潭城关陆续开了临街餐馆和招待所,那年夏天也迎来旅游热潮。1992年春节一过,刘嘉静书记、王佗副县长从福州过完年回平潭,都说平潭街道发生了大变样。王佗说,“平潭人动作真快,思想真敏锐。”

  平潭旅游资源普查在全国范围内,也产生了积极影响,给平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没办法统计具体数据。但在那年夏天三个月最热的时间里,住在平潭招待所、旅馆的旅游人数就达到近7万人次,每个人平均住2.1天。随着旅游消费力提升,连平潭洗碗工的工资也翻到了四五倍。平潭许多单位企业参与发展旅游的积极度广泛提高了,许多福州市的政府单位纷纷来向平潭“取经”。

  在省旅游局指导下,当时王佗还带头编制了第一张图文并茂的平潭旅游导览图,吸引了省电视台等媒体报道。

  1992年12月,平潭海坛风景名胜区被福建省政府评为省级风景区;1994年1月,平潭海坛风景名胜区列入第三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初,平潭县旅游局和海坛风景名胜管理区成立……这些都是平潭旅游资源普查之后取得的成绩,平潭的旅游宣传、对宾馆饭店的管理、景区规划建设等工作也逐步展开,在面临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修路、修码头、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那几年的平潭旅游事业蒸蒸日上……

  后来,平潭旅游办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来岚,对海坛风景区作总体规划。1997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关于福建海坛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请示》获批复,其中确定了平潭风景名胜范围包括,石牌洋、石人坛、王爷山、君山、南寨山和坛南湾—山岐澳—青观顶六个景区,总面积为71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49平方公里。

  两年后,我们突然收到一函件,打开一看,竟是当时建设部所属机构寄来的《关于提交世界遗产预备清单准备材料函》,其中全国28个国家级风景区获申报资格,平潭就是其中一个。我们都认为,“之前做的旅游资源普查等工作功不可没。”

(全文共5341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