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平潭时报  >> 第3821期 >> 004版 文化视野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岚岛健儿在东岭的“红色足迹” 编辑


岚岛健儿在东岭的“红色足迹”


“东岭游击队”平潭指战员革命风采大观

周裕惠

2023.07.09

  编者按

  平潭岛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曾“六次沦陷、六次光复”“两次武装解放”,“地下党三次与上级‘失联’”。在党的领导下,平潭人民走上武装斗争的革命道路,开展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取得了抗日守疆、谋求翻身解放的伟大胜利。平潭人民作出的重要贡献凸显了其“革命精神”。这是平潭人民特有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革命文化、海洋文化铸就出的搏击风浪、坚忍不拔、敢为人先、勇往直前的顽强革命精神。

  平潭地理位置孤悬海上,岛上缺乏纵深地带,这就使得平潭的革命武装及游击武装据点,不仅于岛内,还扩展到岛外、海上和周边地区。“东岭游击队”就是中共闽(清)古(田)林(森)罗(源)连(江)中心县委组织领导的、以平潭籍游击健儿指战员为骨干在平潭域外的一支游击武装队伍。

  平潭籍学者周裕惠先生,长期潜心平潭党史研究。多年来筹思运笔撰写过多部平潭红色文化书籍与一批纪实文章。最近作者挖掘汇集文献档案资料,对我党领导的“东岭游击队”在艰难严峻环境下的建立、发展及开展的出色游击斗争始末,进行全方位回放与钩沉。

  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本报刊发作者《岚岛健儿在东岭的“红色足迹”——“东岭游击队”平潭指战员革命风采大观》一文。该文以事带人,全景式地再现平潭籍游击队指战员在东岭的“红色足迹”,及在游击斗争中的坚定信念、坚强意志、敢于斗争、勇于战胜困难的革命气节及崇高风范,探寻开展游击武装斗争胜利的密码。

  让我们一起重温这段历史,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

  一支好游击队的始末

  福州东岭地区与大北岭地区相邻,距福州、马尾、闽安、连江县城各约20公里。这里山高岭峻、山峦重叠、地广人稀、地势险要,是福州的重要屏障。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岭游击队”坚持与开展农村游击斗争的重要根据地。

  1947年10月,中共闽浙赣省委决定成立中共闽(清)、古(田)、林(森)、罗(源)、连(江)中心县委(以下简称“五县中心县委”),统一领导福州及周边地区的农村斗争。由城工部副部长林白兼任“五县中心县委”书记。这年12月,林白带领原闽侯县委和城工部学委、中共福长平工委系统20多名骨干,到达东岭,组织游击武装并创建游击根据地。“五县中心县委”由书记林白,委员林克俊、郑杰、徐兴祖、杨华(翁绳金)、陈云耕6人组成。林克俊任组织部长。郑杰任东岭工委书记。徐兴祖担任闽(侯)罗(源)连(江)边区工委书记。杨华(翁绳金)任连江工委书记。陈云耕任闽清县委书记。林逸森为武工队队长。1948年2月,东岭工委、闽罗连边区工委成立后,“五县中心县委”派郑杰、徐兴祖、林逸森,选定在小梅洋、捷坂、牛项地区的30多个自然村,在农历正月十五,开展“打土豪、分粮食、度春荒”的大暴动。打击10余户土豪,分粮300多担,斗争持续十几天,参加暴动农民近千人。2月,“五县中心县委”以武工队的骨干和农民暴动积极分子为主,在亭江君山成立“五县中心县委”第一支主力游击队——东岭游击队。由郑杰任队长兼政委,林斌为副队长。有游击队员60多人,有步枪(加收缴的鸟枪)20多支。联络点设在真君堂、齐天岩山寨。

  暴动震惊了国民党福建当局。1948年3月,林森县保安队“清剿”了东岭青盲仑。当时林白率机关及主力部队转移到小北岭,发动农民暴动。派郑杰、林逸森等20多人,在东岭与敌周旋2个多月,并把据点扩大到小北岭。4月,省保安团在大北岭宦溪成立“清剿”指挥部,调集近千人,兵分8路,对东岭根据地大举“清剿”。此时“城工部事件”发生,组织关系被切断。在与上级党组织失联的情况下,面对敌人大举“清剿”,东岭游击队隐蔽在敌人包围圈的边缘,伺机袭击地主民团武装,扰乱敌人部署。又秘密将部分游击队转移到连江小沧山区活动。同时部署小分队在青盲崙、牛项、小梅洋、捷坂与敌人周旋,伺机袭击,牵制敌人。在陈洋、三角坂伏击敌人。在大北岭攻打“清剿”指挥部。林逸森又率领游击小分队,出其不意回师东岭,在小梅洋毙伤敌人10多人,缴枪10余支,挫败敌人对东岭根据地的“清剿”。1948年4月底,郑杰调往闽北工作,东岭工委并入闽罗连边区工委,徐兴祖任东岭游击队队长兼政委。

  1948年5-8月,敌人在“限期清剿”失败后,改用“按点布访”“重点进攻”,妄图一举消灭东岭游击队。“五县中心县委”琯头山兜留云洞会议决定:跳出敌人包围圈,派徐兴祖、江枫、任玉琳、郑宝等重回东北岭组织游击武装。经过几个月的发动群众,徐兴祖、江枫等在小梅洋、野猪顶,以开荒为名,搭起草寮,组织民兵,开展军训。此时,高飞、吴兆英奉福长平工委委员兼学委书记张纬荣要求,率平潭高名山、吴章余、吴国彩等10余人来参加东岭游击队,组成“短枪队”。同时,徐兴祖要求平潭大富党支部筹资分批购买了30多支步枪,千余发子弹,及一批食盐、海产品等支援东岭。徐兴祖还得到张纬荣的支持,派林耿雄、林厚基等10余名平潭籍干部上山加强游击队。1948年11月,徐兴祖等在小梅洋组建新一支东岭游击队。后派林厚基、张木森、林耿雄等到汤洋、青盲崙、潘渡建立武装。这时东岭游击队有队员80多人、枪支30多把,成为“五县中心县委”的另一支主力游击队。至1949年1月游击队员增至150多人,有长短枪100多把。

  “凡属敌人进攻游击战争越厉害之处,就证明那里的游击战争越有成绩,对于正规战争的配合也就越有作用”(毛泽东)。从1948年3月-1949年7月,国民党保安团先后对东岭游击据点进行了13次“清剿”,都被东岭游击队挫败。

  1949年4月,徐兴祖调往平潭。中共闽罗连边区工委由江枫负责主持。东岭游击队长先由林逸森代理,不久队长由江枫担任。东岭游击队形成“一江三林”(江枫、林逸森、林耿雄、林厚基)为主的领导班子。

  1949年6月,东岭游击队与解放军第31军第91师先头侦察部队会师后,全方位策应福州战役的支前工作。东岭游击队与先头侦察部队并肩作战十多次,深入敌人驻地抓“舌头”,搞侦察,绘制和核对军事地图。同时全力投入支前工作。林白、杨华、江枫担任闽东支前委员会副主任。在东岭地区、连江设立7个支前供应站。在短时间内筹措大批粮食、马草、副食品,供万余人的第31军第91、92师及军部过境人员,投入福州战役。同时组织发动群众抢修公路、桥梁,配合作战部队解放亭江、马尾,取得福州战役前哨战的胜利。

  东岭游击队在福州战役中的表现。得到了第31军首长及第10兵团首长叶飞、韦国清的高度赞许与肯定。

  “东岭游击队”平潭指战员的红色档案大观

  英烈篇

  林斌(又名:林志毅,曾用名:丁余,1916.09—1949.04)

  平潭北厝华光村美楼人。1939年参加抗日救亡与革命活动。1942年夏参与周裕藩、林慕曾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194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奉命派往屿头岛建立“沿海突击队”后勤基地,组织两面政权并秘密发展地下农会。1946年冬,随王韬、郑杰、徐兴祖、张纬荣等赴台,在“震球商行”为革命筹资并开展地下革命活动。1947年9月奉命回福州后,于1948年春上东岭参加东岭游击队。1948年2月,被“五县中心县委”任命为副队长,在山区组织开展游击斗争。1949年4月,因“城工部事件”,在长乐被错杀。1955年平反昭雪,补追认为革命烈士。

  曹于芳(1922.11—1949.04)

  平潭潭东井边村人。1947年入党,1948年春毕业于省立福州中学后,脱产专职从事地下革命工作。以省福中为基点,先后在高工、女师、林师和福清明毓联中发展党员10多名,并任中共平潭潭东区委书记。1948年春,奉命上东岭参加组织游击武装斗争。

  1948年6月,曹于芳配合高亿坤,通过时在平潭国民党县长林荫购置的“齐兴号”海轮当水手亲友,侦得船上的武器装备等情报。引路“五县中心县委”城市武工队,扮装成省保安团人员,轻松地收缴了停靠台江码头的“齐兴号”海轮上的一批武器弹药,轰动省城国民党当局。

  11月,他与林斌、吴家温(平潭籍)等6名游击队员,随陈雄到闽江川石岛接收国民党保安团一个连队投诚。不料内线有变,船搁浅,与敌遭遇。陈雄牺牲。曹于芳临危不惧,组织还击,率众泅渡突围返回。1949年1月,奉命在福清东线组织开展武装斗争。1949年3月,因城工部事件被错杀,时年27岁。1956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陈(张)木森(号:小石,1930.10—1949.09)平潭潭城镇人。原姓陈,因继嗣张家,故改姓张。

  1948年5月入党,任岚华初中党小组长。初三时在校曾发动班级罢课。1948年冬,被城工部学委调往福州交通站任交通员。1949年1月,调往东岭游击队任交通员、政工员、青盲崙游击队党支部宣传委员。1949年7月省保安团围剿东岭游击队时,他在三角坂激战中表现勇敢、沉着,受到领导表扬。在福州战役中,随解放军先头部队参战,表现突出。福州解放后,任连江县大队文书、闽侯军分区司令部干部。9月回平潭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风采篇

  智缴“齐兴号”海轮枪支事件

  1948年6月,为打破敌人“按点布防”“重点进攻”的“围剿”,“五县中心县委”决定跳出包围圈,派出刘文耀率领30多人“城市武工队”,到福州打土豪。时平潭游击队员曹于芳、高亿坤,从时在“齐兴号”海轮(平潭国民党县长经营)上当水手的亲友获悉:船上有一批武器弹药,并获得其保卫人员活动规律的信息。“城市武工队”在曹于芳向导下,由张元筹(代号:“老林”)装扮成省保安团司令部参谋长,与吴兆英、高亿坤等小分队人员,登上紧泊台江第六码头的“齐兴号”海轮,未动刀枪,收缴了船上1挺捷克轻机枪、10多支步枪、8箱子弹等。“武工队员”趁着初起华灯,在人流熙攘的台江码头,扬长而去。这支“神兵”的公开出现,引起省会国民党军、警、宪、特的极大惊慌,敌人对东岭“围剿”的军事压力也因此减轻。

  东岭三角坂大捷

  1949年7月,国民党派一个团“围剿”东岭游击据点。在解放军第31军第91师侦察科长菊维聪、唐参谋、江枫、林逸森共同指挥下,在三角坂地区与敌人激战。5次打退敌人进攻,毙伤敌人40多名。敌从圣君堂、牛项撤退。次日,敌人从琯头派出100多人联合搜索队,包围梅洋,被游击队击毙1人、活捉1人。第三天晚上,林逸森配合第91师侦察连1个班直扑亭江国民党警察所,抓获警官以下3人,缴枪数支。这是会师后第一次联合作战取得的胜利。

  鹅鼻、后房、汤岭战斗的胜利

  1949年7月,东岭游击队在林厚基、饶孔官等率领下,与解放军第31军第92师侦察排20多人,到福州东门外、鸡角岭侦察敌情。返回时在东岭鹅鼻与敌人巡逻队遭遇,全歼敌人30余人。次日,敌人派出一个营,在捷坂、后房包围林耿雄等率领的后房游击队,激战数小时,傍晚,敌人被击退。数天后,敌人又从潘渡、长汀派出2个营,多路包围贵安汤岭。江枫、林厚基、张木森等带领汤贵中队游击队,在汤岭与敌激战,迫使敌人撤回原地,包围被打破。

  “东岭游击队”独立自主坚持游击斗争胜利的密码

  “东岭游击队”在1948年2月——1949年8月存续期间,在面临人员、武器明显悬殊,给养保障严重困难,敌人不间断“清剿”,以及因“城工部事件”组织“断联”的“两重夹击”险恶环境中,获得生存与发展,出色地坚持独立的农村游击战争,并对福州解放作出重要贡献。其胜利之道,在我省游击斗争史上弥足珍贵。

  一是:注重实行政治引领,用革命信念与忠诚凝心聚力,武装广大党员与游击队员。东岭游击队诞生于我国“两种命运、两种前途”决战时期,面对即将灭亡的国民党反动派疯狂的军事“围剿”与经济封锁,东岭游击队面临极为严峻的局面。“五县中心县委”、闽罗连边区工委又面临“城工部事件”与上级“断联”的逆境。他们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坚定的革命信念武装党员和游击队员,不断增强他们的政治自信与胜利自信。他们建立武装政工队,举办多次党员、骨干学习班,在中洋坂设立供宣传使用的印刷厂,印发并组织学习毛主席《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及党章党纲等。在游击队连队建立党支部,设立政治指导员,不间断地开展革命信念、理想教育,提高党员、游击队员的必胜信心,并成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游击队员住山上草寮,15平方米住30多人,四五个人盖一床棉被。一天两餐大米地瓜饭,还不时断供。配饭是山上的竹笋、野菜,连盐巴都缺乏。因为没法洗头,几乎每个人头上都生“虱子”,曾流传“头上没虱子,不是革命子”的笑料。面对困难,游击队员却充满政治热情。他们坚信“困难只是黎明前的一瞬,国民党已面临彻底灭亡,等待我们将是革命的曙光!”他们学习“南泥湾精神”,自力更生,开荒种茶、种粮,共渡难关。新上山入伍的革命青年提出:“脱下学生装,与工农打成一片。”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和暴动中积极分子不断上山参加游击队,投身革命队伍。至福州解放,不到一年半,游击队从60多人,发展到500多人。

  二是:以“扩党练干”为着力点,在斗争中发展、壮大党的队伍。“五县中心县委”“闽罗连边区工委”,在据点大力实施“扩党练干”方针。他们在组织摧毁国民党基层保甲基层政权时,大力组织贫农团、民兵、妇代会、少年团等革命群众组织,在斗争中加强对积极分子培养,随时吸收积极分子入党。在1949年反“清剿”斗争间隙,还在水尾举办一次10多人入党积极分子学习班。至1949年1月,在游击队与群众中发展党员250多名。并先后在青育崙、牛项、梅洋、上洋、汤贵、潘渡及平潭大富设立7个党支部。在山兜、琯头、闽安、白眉、晓沃、琅岐等游击区,建立20多个党小组。设立小北工委,下设铁坑、高山里、关园里党支部。1949年4月,充实加强了闽罗连边区工委,把委员从6人,扩至13人,让斗争中表现突出、忠诚于党、有担当作为的骨干,充实加强到工委班子中来,更好地发挥党对游击队的核心领导作用。

  三是:着力建立、巩固与扩大游击根据地,支撑长期、残酷的独立游击战争。“长期性加上残酷性,处于敌后的游击战争,没有根据地是不能支持的”(毛泽东)。在武器、弹药、给养不足的情况下,建立武装、发动群众、战胜敌人,是支撑游击战争的基本条件。面对敌人不间断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五县中心县委、东岭游击队在大力开展反“围剿”、反清乡外,还致力开展“反经济封锁”斗争。他们在牛项圣君堂创办茶林场,在小梅洋等创办合作社,吸收贫苦农民参加林场和合作社。采购群众、游击队所需副食品及生产、生活必需品。在游击区建立运输队,支持配合合作社经营。游击队派出专门队员,组织指导合作社经营。同时在游击区与白区相邻的交通路口,设立3个茶站,为山区根据地出售盛产茶叶,换回现金和必要生产、生活资料,满足据点群众的需求与供应。边区工委还把各村能工巧匠8人组织起来,成立机修厂,为群众修理农具,为游击队、民兵维修枪支,打造大刀、土地雷等。同时在根据地建立党团、兵民、妇联、少年团组织。在根据地、游击区构建较完善的情报通信网,形成“村村设防、路路有岗、一方闻敌、情报即送”机制,使游击队在“反清剿”中处于主动地位。

  四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实施了正确的游击战争战略原则与灵活、主动战术。在长达近两年的山区游击战争中,东岭游击先后击溃敌人13次大小“清剿”,历经几十场战斗。虽然也有个别战斗失利的,但在战略上总体取得了不凡的胜利,打击了敌人,保护与发展了自己。他们在战役战术指挥上,成功地实施了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取得了游击武装斗争的可贵的战绩。

  1948年夏,敌人对根据地实施“按点驻防、重点进攻”。妄图一举消灭“东岭游击队”。面对敌人的“清剿”,“五县中心县委”及领导的游击队跳出包围圈,游击队主力分兵活动,更多打到外线,建立更多的游击根据地。由林逸森率领东岭游击队一支小分队在小北地区活动,并夜袭潘渡地区民团,缴枪5支。后向高山顶、下奔洋、铁坑山区敌薄弱点进发,钳制敌人。由徐兴祖、王金钿带领50多人,向小北岭转移,建立新的游击根据地。由林白带领“五县中心县委”机关及一支队伍到魁岐开辟新游击区。同时派出刘文耀带领30多人“城市武工队”,潜入福州台江、仓山、螺洲等地,打击土豪,筹集经费。在台江码头智缴国民党平潭县长“齐兴号”海轮上武器、弹药,引起敌人极大惊慌。国民党保安团当局急令“清剿”部队回师保卫福州,从而撤除了对东岭根据地的军事“围剿”。

  组织篇

  中共闽(侯)罗(源)连(江)边区工委(即东岭工委)

  书 记 :徐 兴 祖(1947.12—1949.4)

  负责人:江枫(曾用名:王嘉喜、王家喜,1949.4—1949.8)

  委员:林耿雄(1949.4—1949.8)

  林厚基(1949.4—1949.8)

  特派员:(东岭工委)徐兴昌(1948.2—1948.8曾兼平潭大队党支部书记)

  东岭游击队(1948.2—1948.9)[第一主力游击队]

  队长兼政委:郑杰(曾用名:林正鼐,号“老五”,1948.2—1948.4)

  队长兼政委:徐兴祖(1848.4—1948.9)

  副队长:林斌(曾用名:林志毅,号“丁余”1948.2—1949.4)

  东岭游击队(第二主力游击队)[1948.11—1949.4]

  队长兼政委:徐兴祖(号“老七”,1948.11—1949.4)

  暂代队长:林逸森(1949.4—1949.4)

  队长:江枫(1949.4—1949.8)

  武装政工队长:林耿雄(1948年冬—1949.8)

  主力连负责人:

  林厚基(1948年冬—1949.8)

  东岭游击队“短枪队”(1948.6—1948.10):

  领队:高飞、吴兆英

  队员:曹于芳、高名山、吴章余、吴国彩、吴聿杰、吴吉祥、吴家温、吴瑾俊、高名乾、高扬泽、高扬香

  城工部学委、福长平工委抽选参加东岭游击队平潭籍干部(1948年冬):

  林耿雄、林定模、许书贤、林厚基、张木森、刘维钧、林其英、柯长荫、吴桐生、林宗汶

  福长平工委抽选参加东岭游击队福州籍干部:

  张友仁、陈宜屏、何友芬、陈昌荣、黄乃生、王怀清、陈学飞

  江枫、林厚基(平潭籍)带上山参加东岭游击队的福建农学院党员与学生(1949.5—6):

  唐景琨、陈振光、陈文理、金健、陈人禔、陈友土、陈仁琪、施作师、陈昭熹、杨在祺、周友榕

(全文共7291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