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陈文玲/文 林君斌/摄
周明给平潭城关小学贝艺工坊的学生们讲解贝雕的工艺。
“哇!好漂亮啊!”“这贝雕制作的蟹,栩栩如生!”“平潭的小贝壳摇身一变成了贝雕,可真精美呀。”近日,平潭城关小学贝艺工坊的学生们在学校老师的组织下,前往福建贝雕(平潭)艺术馆参观学习,了解平潭传统贝雕艺术,探究贝雕的制作工艺。
据悉,这是该校全校普及贝艺制作,所开展贝艺社团活动之一。自2016年来,城关小学将海洋元素、工艺特色、劳动技能等融为一体,建立学校贝艺工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8年7月,获得平潭综合实验区中小学艺术实践工作场一等奖;2018年10月,获得福建省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节艺术实践工作坊一等奖;2019年4月,获得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二等奖……海岛特色在校园里扎根,贝雕精神在师生中传承,贝艺工坊俨然成为城关小学“一校一品”的靓丽名片。
学生和自己制作的贝艺作品合影。
参观贝雕馆 学生被工匠精神打动
福建贝雕(平潭)艺术馆坐落于平潭岚城乡中南村北楼,由“福建贝雕(平潭)”非遗项目省级传承人蒋心忠偕同弟子周明创办。2020年,为了让贝雕技艺得到更好地传承,蒋心忠在平潭城关小学成立了名家工作室,不定期前往学校指导贝艺工坊的学生,而学校师生也经常到艺术馆中参观学习。
一走进艺术馆,迎接孩子们的是讲述平潭贝雕前世今生的纪录片。纪录片让学生对贝雕艺术的历史有了一定的认知,了解到平潭贝雕一步步从海岛走到全国、甚至世界的舞台,孩子们很自豪。
看完纪录片,周明带学生们参观展厅中精美的贝雕艺术品,学生们被橱窗中一件件美轮美奂的贝雕艺术品吸引,发出阵阵赞叹声。
“贝雕有很多种表现形式,这是立体圆雕,每一面都可以欣赏。”在周明细心讲解下,学生们了解到,平潭贝雕艺术品种繁多,有圆雕、浮雕、螺钿等多种类型。贝雕主题的作品很多,如“水仙花”“台湾岛”“石头厝”,每一件作品都独具匠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五年(6)班的学生郭梓萱忍不住将这些艺术品拍了下来。“太精致了,拍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欣赏,我也想做出这么好看的贝雕作品。”郭梓萱说。
学生们还参观了平潭贝雕的制作过程。清理贝壳、雕刻、打磨、涂色……周明向学生展示制作贝雕的工序,看到一个小小贝壳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打磨才能使用,学生们深深地被精湛的贝雕技艺所折服。“蒋师傅他们认真钻研贝雕技术、把平潭贝雕发扬光大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将来我也要成为一名出色的贝雕艺术家。”学生吴滃淇说。
城关小学贝艺工坊的学生们参观福建贝雕(平潭)艺术馆。
周明正在给学生们讲述贝雕的故事。
城关小学的学生们正在制作贝艺作品。
社团课火爆 他们下课都舍不得走
走进平潭城关小学贝艺工坊,贝艺展区中的琳琅满目、形式多样的作品映入眼帘。用贝壳做的麒麟岛、花艺盆栽、少数民族服饰、大大的“福”字……令人大开眼界,皆是历届师生们留下的优秀贝艺作品。学校还将这些作品拍摄、记录成册,放在展区中一并展览,成为平潭城关小学独特的校园文化。
据平潭城关小学美术老师李化介绍,贝雕社团课是校内所有社团课中人气最高的,课程开展初期便异常火爆,需要“面试”才能入选。“制作贝雕、贝艺作品需要一定的美术功底,考验学生的耐心度,所以在报名人数过多的情况,我们会用一些小考验,从中筛选出一批学生。”李化说。
社团课不仅考验学生,也考验老师。据了解,平潭城关小学的6位美术老师常到福建贝雕(平潭)艺术馆学习贝雕。“我们先学会,才能把学到的东西教给学生。”李化说。
贝雕社团课在每周三、周五下午最后一节课开展。常常能看到上课铃声还没响,学生们就背着书包,提着“工具箱”,提前进入了贝雕制作教室。贝雕社团课的学生大多为三到五年级,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学校还为他们特地定制了印有“平潭城关小学贝艺工坊”的围裙和袖套。学生们穿上“制服”,打开如百宝箱一般的工具箱:各式各样的贝壳、热熔胶枪、颜料,对照着老师打印出来的贝艺作品制作起来,俨然一个个“小艺术家”的模样。
记者注意到,学生制作“贝雕”并不是用雕刻手段,而主要用粘贴、堆叠而成。城关小学美术老师陈海伦解释道:“贝雕与贝艺不同。对小学生来说,贝雕不仅操作难度高、耗费时间长,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学校在宣传、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根据小学生的能力,将贝雕改成更适合学生学习、入门的课程,称之为贝艺。”
“我们会根据学生对制作贝艺的学习程度,布置不同的作品练习。有些难度高的,就让他们自由组队共同完成。”陈海伦说。五年级的念诺伊、林唯夕、郭梓萱是同班同学,她们分工合作,一个用颜料打底,一个用胶枪将贝壳粘出“花”的形状,一个将二者合成,一盆“贝壳花”已经初现雏形。“虽然我们学习贝艺的时间不同,但是都很喜欢这项课程,每次上课都特别开心。”念诺伊说。
到了下课时间,教室里还有一半的学生还沉浸在“贝壳世界”中,老师们笑着说:“他们每节课下课都舍不得走,这就是非遗文化的魅力吧。”
工具盒里各种各样的贝壳
蒋心忠(右二)指导学生们制作贝艺作品。
特写
“贝雕爷爷”进校园 非遗文化隔代传
10号下午的贝雕社团课,“福建贝雕(平潭)”非遗项目省级传承人蒋心忠来到了城关小学贝艺工坊,为学生提供指导。
课堂上,穿着白衬衫、黑西装的蒋心忠拿着一个兔子造型的贝艺作品,耐心地为学生讲解贝雕、贝堆与贝贴的区别。“同学们,我手上这个‘兔子’,是哪一种表现形式呢?”蒋心忠提问道,经过前面生动的讲解,学生们已经完全可以区分。“贝堆!”同学们异口同声。
随后,蒋心忠走到学生当中,80岁的他弯下腰来,认真观察学生们制作贝艺的过程,不时对他们给予肯定的鼓励和正确的指导。“这个鲸鱼做得不错,知道用不同颜色的海螺做出它身上的颜色变化。”“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观察手中的贝壳像什么,可以做什么?”学生们抬起小脸认真聆听,对着手中的材料有了更多的思考。“蒋爷爷很亲切,希望他多来给我们上课。”学生林优美说。
“城关小学对贝雕文化的重视打动了我,学校的初衷和我不谋而合——希望把贝雕更好地传承给下一代。”蒋心忠回忆道,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提倡非遗走进校园、走进乡村,在这个良好的政策背景下,2020年,蒋心忠来到了平潭城关小学。当时,学校的贝艺工坊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获得了不俗的荣誉和成绩,师生对贝雕这门艺术兴趣也浓厚,他感到十分欣慰。在校长王玫的积极沟通和联系下,蒋心忠在学校成立了工作室,他与弟子周明时常到学校指导学生,形成这样的传承模式已经三年。相信在学校的重视和专家的指导下,平潭城关小学贝艺工坊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