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平潭时报  >> 第3629期 >> L03版 平潭蓝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一枚贝壳,见证两岸情缘 责编

特写


一枚贝壳,见证两岸情缘


余小燕 陈澜清

2022.12.23

  

  一枚贝壳,见证两岸情缘

  

  精心复制的贝雕作品《祖国的台湾》。

  

  一枚贝壳,见证两岸情缘

  

  孔雀造型的贝雕作品

  

  一枚贝壳,见证两岸情缘

  

  以“福”为元素的贝雕作品

  

  一枚贝壳,见证两岸情缘

  

  贝雕伞灯《竹报平安》

  

  一枚贝壳,见证两岸情缘

  

  ↑蒋心忠在制作贝雕作品《祖国的台湾》。

  

  一枚贝壳,见证两岸情缘

  

  台胞康桂霖(左一)、蒋心忠(中)和周明在欣赏刚制作完成的贝雕伞灯。

  

  一枚贝壳,见证两岸情缘

  

  蒋心忠(右)和徒弟周明一起制作“福文化”主题贝雕作品。

  

  一枚贝壳,见证两岸情缘

  

  制作贝雕的白玉螺。

  

  一枚贝壳,见证两岸情缘

  

  伞灯加入贝雕元素,格外精巧。

  

  一枚贝壳,见证两岸情缘

  

  白玉螺打磨的“福”字造型。

  

  一枚贝壳,见证两岸情缘

  

  栩栩如生的贝雕平潭水仙。

  □余小燕 陈澜清

  贝壳是大海的馈赠,经一番雕琢,身价或可翻天覆地。来自平潭的民间手工艺人蒋心忠,就有一双化腐朽为神奇的巧手,能让普通的贝壳变身成精美的工艺品,叫人爱不释手。

  岚岛的深冬,寒风瑟瑟。平潭中南村35号的贝雕工坊内,在机器的嘈杂声中,年逾八旬的蒋心忠与他的两名徒弟周明、林军,正认真地复制一件以宝岛台湾为题材的贝雕作品。

  前一阵子,老蒋前往平潭68海里景区,这里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地方。站在海边,台湾海峡就在目及之处,海风习习,他想起了一段少年往事——跟随老师林国钦等老艺人用贝壳制作台湾地图。

  往事如烟。如今的平潭,早已从海防前线转变为全国唯一的对台综合实验区,游客纷至沓来,旅游产品热卖。与贝雕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蒋,寻思制作结合台湾元素的贝雕作品,投放市场一定不同凡响。

  说干就干。老蒋翻出相册,找到当年的贝雕作品图《祖国的台湾》。

  要体现被海洋围绕的台湾岛,先得画出岛的轮廓,再以贝壳填充……与雕刻技术打了几十年交道的老蒋胸有成竹,仅用三天时间,复制完成了这件贝雕作品。

  “我用红色的小米螺,白色三角贝、指甲贝等小螺贝代表绵延优美的海岸线,用翠绿色的青衣螺构成南北走向的台湾岛中央山脉。”老蒋凭着记忆复刻出了一个迷人多姿的宝岛台湾,也打开了他回忆的闸门。

  时间回到1955年,老蒋那时还是一名12岁的小学生。在美术老师林国钦带领下,他和同学们常到海边捡拾贝壳,然后拿回家清洗、打磨、粘贴,制作出一件件精致的贝雕作品。

  老蒋的贝雕情结,自此种下。

  “尽管当时的平潭是海防前线,但抓革命、促生产是紧要任务。依托当地资源,平潭诞生了全国第一家贝壳工艺厂。”老蒋说,到了1959年,平潭贝壳工艺厂更名为“平潭国营贝雕工艺厂”,林国钦担任厂长,成为平潭第一代贝雕手工艺人。

  彼时,林国钦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制作一件台湾岛地形的贝雕作品,寄往北京献给敬爱的毛主席。

  林国钦当即组织数名学生共同制作,他们将数千粒稻米大小的贝壳,粘贴在两厘米厚、经过千百次手工敲打而成的桐油灰上,制成《祖国的台湾》。“平潭与台湾一海之隔,这件贝雕作品寓意台湾与大陆紧紧相连。”老蒋回忆,当年平潭高度重视,将这作品精心包装,搭乘轮渡,漂洋过海,跨越千里寄往北京。

  在交通不便的年代,谁也不敢保证这件作品能否顺利抵达。

  出人意料的是,不久后中共中央办公厅来信,表扬了这一创造性劳动。

  顿时,整个海岛沸腾了。

  这是平潭贝雕技艺走出海岛、走向全国的高光时刻。“这件作品承载着平潭贝雕的两岸情缘。”一说起贝雕的鼎盛时期,老蒋似有说不完的话。

  后来,16岁的老蒋成为厂里的首批工人。从学徒工升级为技术员、车间主任、技术厂长、副厂长……老蒋在贝雕厂一待就是40年,他经手制作的各种贝雕作品走出平潭,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市场变化、国企改制等因素,平潭贝雕难以适应市场化的竞争环境,平潭工艺美术厂(原贝雕厂)破产,名噪一时的平潭贝雕产业逐渐沉寂。

  “贝雕艺术不仅是平潭文化的根与魂,更是数代人的美好回忆,若弄丢了,这是一大损失。”作为贝雕老艺人,老蒋时常有感而发,他希望,能够将贝雕艺人重新召集起来,把这门平潭民间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2020年,已过古稀之年的老蒋再度出山,与弟子成立福建贝雕(平潭)艺术馆。次年,他拥有了一个手艺人新的身份标识——平潭贝雕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近日,在老蒋的工作室里,有一位“台湾客”频频出入。她叫康桂箖,来自台湾云林县,是一位台湾伞灯传承制作人。2018年,她在平潭台湾免税市场开办“闽台民间彩绘”和“岚台传统灯笼”两家观光工坊。去年,岚台伞灯成功获批平潭区级非遗传承项目,康桂箖希望与老蒋合作,创新开拓贝雕灯笼。

  秉持共同理想,双方一拍即合。他们前后花了一个月时间,制作了四盏贝雕灯笼。最令老蒋满意的一盏名为《松鹤朝阳》的伞灯,灯笼骨架选用台湾当地三年生的高山桂竹,灯笼上粘贴着老蒋经过巧思的贝雕——冉冉升起的旭日、展翅翱翔的白鹤、苍劲有力的梅树、飘逸灵动的梅花等图案……所有的贝壳材料来自平潭本地,作品寓意益寿延年、欣欣向荣。

  今年11月,第十六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上,这件贝雕灯笼一经亮相,就深受海峡两岸参展商的关注和青睐。“几次合作制作贝雕灯笼,拓宽了我的思路,我能看到贝雕灯笼的市场前景。”老蒋说,下一步,他想创作关于台湾阿里山、平潭半洋石帆等风景名胜的贝雕灯笼,将海峡两岸的旖旎风光,都雕刻在这盏小小的灯笼上。

  “要做具有特色的原创品,就要学会借力使力,与其他平潭文创产品相融共辉,共同打造平潭特色文化伴手礼。”老蒋的话语中充满着向往,他畅想不久后“海峡号”复航,一定要带着贝雕伞灯去台湾交流。

(全文共3097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