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平潭时报  >> 第3580期 >> L01版 平潭蓝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耕读海山文化 唤醒古村乡愁 责编


耕读海山文化 唤醒古村乡愁


又一个平潭传统古村落青峰村入选“国字号”

融媒体记者 陈澜清

2022.11.04

  

  耕读海山文化 唤醒古村乡愁

  

  青峰村村貌(资料图)

  □融媒体记者 陈澜清 文/摄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拟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的公示》,经专家评审,拟将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苏平片区青峰村等1352个村落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示期日前已结束。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缩影。从2014年起,平潭传统村落就在“国字号”传统村落名录中崭露头角。近年来,平潭在推进乡村振兴中保护传承传统村落,着力护住乡土、记住乡愁,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保护与发展的善治之道。

  在古村落寻找最美乡愁

  平潭传统聚落中的每一条街巷、每一口井、每一座民居建筑甚至每一棵树,对于当地居民而言,都寄托着他们浓浓的乡土情结。即使是外乡人,一旦置身其中,也会被浓浓的乡土环境所包围。

  此次入选“国字号”的青峰村坐落在平潭北部,尖风山、青峰山和海滨石山守护着这个山海渔村。青峰村面对的青峰澳、小嵩岛、大嵩岛,四周山体郁郁葱葱,也是村落抵御风浪侵蚀的重要屏障。据史料记载,300多年前,河南固始县刘氏家族一路向南迁徙到青峰村,开始落地生根、建造房屋、繁衍生息,自此拉开了青峰村悠久的村居历史。

  青峰村宜人的自然风光自古就吸引着文人墨客。200多年前的福清县丞岑尧臣曾写下“侵晨赴青湾,正值海潮涨。奔腾万古喧,雪浪堆百丈”的优美古风诗句;曾任平潭县文化局副局长的刘舜耕也为青峰村留下“到此青湾蟹正肥,海隅胜景入吾怀。两边峭壁朝天立,万顷洪流碧汉排”的墨宝,这些古诗句中的“青湾”指的就是青峰村,至今读来依旧让人震撼。

  沥青铺就的道路干净整洁,沿路随处可见盛开的鲜花,道路两旁,修缮后的石厝古香古色,彰显出生机勃勃……步入青峰村,越发能感受到这座村庄散发出的古朴气息。站在高处眺望,鳞次栉比、高低错落的石厝,以及压着块石的灰、红色瓦片屋顶,构成了奇特景观。

  从偏安一隅的小村落,到入选“国字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驻村规划师史英静是青峰村旧貌换新颜的建设者和亲历者。2020年,青峰村入选省级重点改善提升传统村落,史英静通过“陪护式”规划,让青峰村的乡村古厝重新焕发生机。

  “群落式的古厝民居是青峰村独特的风景线。眼下,青峰村石头厝传统村落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还在推进,未来将有海洋科普馆、文化展厅、文化广场、画廊等特色景观景点入驻村子,让古村落‘焕新’。”史英静说。

  在史英静看来,传统村落中蕴藏的文化价值、精神内涵,不论对个体还是对社会发展都有积极作用,“以保护为前提,实现青峰村石厝的有序开发、永续利用,可以为平潭其他古村落提供借鉴”。

  来到东美村,依山而筑的石头厝面朝大海,石头城堡与湛蓝大海构成坚硬与柔软的反差。在村中的“西汐里”民宿,游客看海听涛、夜观星辰、海边“追泪”,还可以品尝中西佳肴,乐不可支;漫步山门村,看山上林木青翠,村前阡陌相连,被君山怀抱的黛色村落,宛如一幅水墨画卷……这些年,在如史英静一样的乡村振兴工作者的努力下,一批平潭古村落越变越美,成就了乡村游的旅游新业态。

  一个个古村落“绘”出一幅幅新图景,富了村民口袋,也留住了最美的乡愁。

  

  耕读海山文化 唤醒古村乡愁

  

  斗魁村中的树(资料图)

  

  耕读海山文化 唤醒古村乡愁

  

  白沙村石厝 伊海 摄

  平潭古村落遗存丰富

  据悉,自2012年12月起,住建部等部门组织开展全国第一批传统村落摸底调查,在各地初步评价推荐的基础上,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并公示,确定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之后,在2013年、2014年、2016年又发布了三批名录,直至2019年第五批名录发布,国家级传统村落总数已达6819个。加上日前公示的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至此,全国有8171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青峰村并不是首个在“国字号”传统村落名录中亮相的平潭村庄。2014年,平潭村庄首次“出圈”。当年,斗魁村、东美村、山门村、青观顶村和白沙村等5个村庄被选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平潭传统村落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

  为何平潭传统村落深受“国字号”青睐?首先要了解“国字号”传统村落的入选门槛,根据此次发布的评选通知,专家给出了五个标准:历史文化积淀较为深厚、村落格局肌理保存较完整、传统建筑具有一定保护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良好以及村落活态保护基础好。

  “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是平潭古村落备受‘国字号’青睐的一大优势。”《平潭县志》主编、平潭民俗文化专家吴金泰在采访中表示,平潭有550多个自然村,不少有百年历史的。其中海防文化、渔耕文化、海丝文化、民俗文化以及红色文化突出。

  近年来,平潭不断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力度,许多古村落也焕发了新生命。吴金泰表示,传统村落是文化瑰宝,不可多得,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入围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一种荣誉,也意味着村落保护将在资金、规划、设计等方面得到扶持和督导。

  在福建工程学院从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相关专业教学的严世宏是平潭的“老熟客”,他在2015年曾主持设计《平潭综合实验区白青乡7公里景观带设计》项目,还获得过福建省年度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他表示:“平潭的传统村落是福建沿海风光村落的代表。平潭传统村落的山海风光搭配上独具特色的石头厝,很具吸引力。”

  

  耕读海山文化 唤醒古村乡愁

  

  山门村的古石厝鳞次栉比。

  

  耕读海山文化 唤醒古村乡愁

  

  青观顶村栈道(资料图)

  

  耕读海山文化 唤醒古村乡愁

  

  东美村村景图

  守住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传统村落提升改造,是平潭乡村“蝶变”的有力推手。近年来,平潭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加强传统村落提升改造,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逐步走出一条具有实验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北港村、钱便澳村、苍海村等一批乡村振兴的优秀案例涌现。家门口的“诗与远方”,从梦想照进现实。

  如今,走进色彩斑斓的乡村古石厝,不仅可以感受平潭先辈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建造技艺,还可以在改造完成的石厝民宿,感受海岛“慢生活”,还原“清晨看日出,傍晚听涛声;可见农家耕作,可听燕雀呢喃”。如果碰巧,还能欣赏到藤牌操、评话、贝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一个个传统村落,彰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平潭传统村落如何保护和活化利用?几年前,同济大学教授李京生就给出了建议和答案。他曾来岚负责“平潭主岛村落风貌保护专项研究”项目,通过对平潭主岛村落的详细调研,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对海岛村落风貌进行剖析,最后提出了相关保护名录。

  李京生认为,平潭的石头聚落保存完整,而且规模比较大,完全可以将这些聚落开发成生态游、乡村游、渔业游等旅游项目。石头厝里的百姓有了收入,理念改变了,石头厝民居的保存力度就大了。“石头房子是平潭海岛的文化摇篮,是平潭先民在这里活动的遗迹。开发古村落的潜在价值,时间越长,越能彰显其文化价值,甚至经济价值。”李京生说。

  南开大学教授白长虹也曾多次来岚调研。在他看来,平潭不仅旅游资源丰富,且基本上还处于原生态。“开发好这些传统村落,它们将成为居住在钢筋水泥里的城里人最向往的海边渔家生活。”白长虹说。

  在平潭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上,平潭民间力量也不断涌现。去年,在实验区文旅部门牵头下,吴金泰带着团队和主创人员一起开启了《平潭乡村文化记忆丛书》的编写工作,从文化记忆的角度,审视平潭乡村,记录古村落前世今生,展望美好未来。乡村如画般的景色、充满特色的民俗文化、厚重的历史底蕴、美丽乡村的新面貌与未来的发展蓝图,在一个个平潭本土作者的真实记录中,熠熠生辉。

  不仅如此,守住家门口“诗与远方”的还有许多慕名来岚的诗人、画家和摄影师。这些年,他们用绘画、诗歌、摄影等丰富的艺术情感表达,向世人展示着平潭传统村落的美。他们说,平潭一个个古村落是镶嵌在海岸线上的明珠,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和不竭动力,平潭是他们向往的艺术创作“摇篮”。

(全文共3610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