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平潭时报  >> 第3564期 >> J02版 芳草地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非遗大师传技艺 小记者巧手做贝雕 责编


非遗大师传技艺 小记者巧手做贝雕


融媒体记者 冯荣 陈澜清

2022.10.19

  

  非遗大师传技艺 小记者巧手做贝雕

  

  省级贝雕非遗传承人蒋心忠给小记者们讲解贝雕技艺。

  □融媒体记者 冯荣/文 陈澜清/摄

  如何将贝壳“变废为宝”,成为非遗文化贝雕作品?近日,平潭时报小记者站组织了一场以“学习贝雕艺术传承非遗技艺”为主题的活动。活动现场,小记者们实地感受贝雕艺术的魅力,亲手制作出创意十足的贝雕作品《乡愁》《秋韵》,让“非遗”文化童趣十足。

  第一站:参观

  感受非遗艺术魅力

  下午,当小记者们走进海坛片区中南村的福建贝雕(平潭)艺术馆时,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小记者们一溜烟跑到展示台边,细细观赏起这些精美的艺术品。

  “平潭贝雕工艺特色有浮雕、圆雕等,像这个作品《渔翁》是利用天然纹理进行拼接、切割、组装……”贝雕非遗传承人周明一边带领小记者们参观展馆,一边讲述平潭贝雕工艺特色、贝壳制作工艺等知识,小记者们听得津津有味。

  看到一个个展柜里琳琅满目的贝雕作品,小记者们好奇地睁大了眼睛,还不停地询问问题。周明都为小记者们一一介绍。看着这些制作精巧的贝雕作品,小记者如同置身于一个文化艺术展览馆。参观之余,大家还观看了平潭贝雕宣传片。城关小学小记者郭嘉诚说:“通过宣传片,我了解了贝雕艺人们日常工作的场景,也感受到平潭贝雕制作者的不易,没想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贝壳等材料通过工艺制作后,能变得这么美,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周老师,这些作品中哪个是最早完成的”“制作这些贝雕作品需要用多少材料”“平潭贝雕有多少年历史”……除了参观外,小记者们还向周明抛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而周明也耐心地为孩子们答疑解惑。北门小学小记者林依然特别喜欢贝雕作品,就围绕作品制作材料的选择采访了周明。“这个选材,要根据制作贝雕作品的构思,来选择贝壳的种类,像制作水仙花的花瓣,就要用到白玉螺,而叶片要用到鲍鱼壳等不同的材料”。面对小记者的提问,

  周明将制作程序和选择用料一一作了解说。现场的小记者感叹,原来小小的贝壳,要变成一件作品,需要这样多的工序和耐心。“周明老师的师傅蒋心忠爷爷都快80岁了,还这么爱学习,每天都在研究贝雕作品制作,真是了不起。他们潜心钻研技术、打磨精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林依然说。

  

  非遗大师传技艺 小记者巧手做贝雕

  

  周明(左二)在指导小记者制作贝雕。

  

  非遗大师传技艺 小记者巧手做贝雕

  

  “太有成就感了”,小记者林赛维完成贝雕作品后格外兴奋。

  

  非遗大师传技艺 小记者巧手做贝雕

  

  蒋心忠结合贝雕成品讲解制作工艺。

  

  非遗大师传技艺 小记者巧手做贝雕

  

  小记者用毛笔手写主题

  

  非遗大师传技艺 小记者巧手做贝雕

  

  林依然展示贝雕作品

  

  非遗大师传技艺 小记者巧手做贝雕

  

  小记者们展示自己亲手完成的贝雕作品。

  第二站:体验

  巧手制作贝雕作品

  参观后,小记者们兴高采烈地来到体验区,看到桌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材料,大家都跃跃欲试,赶忙找好位置。“要制作《乡愁》,先要把两个石厝位置固定好,再用青口贝制作两座山,而山梯台阶要用海螺搭建……”现场,周明边示范边讲解《乡愁》《秋韵》两个作品的制作步骤,让小记者们更快地上手。

  初步了解制作步骤后,小记者们都投入到紧张创作

  中。不少小记者都是首次制作贝雕作品,有点无从下手,只能眼巴巴地盯着手中贝壳。

  看到此场景,旁边的周明连忙拿起材料说:“这个《乡愁》,主要表现平潭故乡的元素,需要把两个石头厝的位置先固定好……如果作《秋韵》呢,则是把秋天的感觉在心里想象一下,这个小鸟位站在枝头的位置先定出来……”周明耐心地演示让不少小记者找到了灵感,他们拿起已雕刻好的石厝和小鸟材料开始制作。

  城关小学小记者陈芫伊先用胶枪在白色盘中涂胶,再根据《乡愁》作品图片进行创作。为了让作品的画面与名称更为贴近,陈芫伊选用黄色贝壳制作成邮票,寓意一张邮票诉说着对家乡的思念。“听周老师讲解觉得挺容易,等自己真正上手,才发现原来这么难,看到作品逐步完成的那一刻,心里充满了成就感。”陈芫伊笑着说。

  岚城小学小记者施宇宸也是新手,他选择先在盘中构思作品图纸,再从篮筐里挑选自己所需的材料,最后利用胶枪将青口贝、海螺、草丛等材料黏合起来。不一会儿,一个栩栩如生的作品《乡愁》就诞生了。

  “周老师展示的《乡愁》留白空间比较多,我想能不能让整体画面更加丰富。所以在创作时,添加了不少小贝壳、绿植等进行装饰。”施宇宸说,平潭贝雕是家乡非遗文化,制作起来也很好玩,但还有很多人对它不了解。希望这样的活动多多举办,让更多人了解家乡的非遗文化。

  另一边,平潭一中的小记者林赛维已有两次贝雕制作经验,在周明授课的基础上,他发挥想象力,大胆创新制作出独具风格的作品《秋韵》。制作花的造型时,林赛维突然停下手中工作,双眉紧锁像是在思考着什么。“来,我教你制作花的造型……”周明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手把手悉心指导,很快,一朵贝雕花诞生了。

  谈到制作感受,林赛维坦言,制作过程远比想象中难,除了要完成作品整体画面,还要把细微之处制作出来。特别在制作树枝上的一朵朵花时,发生了一些“小插曲”,但最终克服了难题,圆满完成作品。“正因如此,我感受到贝雕制作者的不易,感受到平潭贝雕文化魅力。”林赛维说。

  第三站:分享

  “点评+解说”玩出新花样

  经过40多分钟紧张地制作,小记者们都完成了各自的贝雕作品,并在作品上题字。

  “这个贝雕作品很有创意,还在石厝上加了烟囱。”“这个字非常漂亮,为作品加了不少分。”现场,福建贝雕(平潭)非遗项目省级传承人蒋心忠对小记者们的贝雕作品进行点评。

  听完蒋心忠爷爷的点评后,小记者们还轮番解说了自己的创作思路。“我的作品在上面多留了些位置写字,下面部分多放了点草,会显得比较密。还有一些有颜色的贝壳,让整体画面不会太单调。”第二实验小学小记者施辰熙“打头阵”,向大家解说着她的贝雕作品创作思路。

  “想用自己的双手制作出具有家乡特色的贝雕作品,虽然作品比不上贝雕艺人们,但却有着我自己的味道。”小记者施辰熙说。

  在北门小学小记者陈妍熙看来,这次活动收获很多,知道了平潭贝雕工艺,学会了制作贝雕作品。虽然自己制作的贝雕作品并不是很好,但以后她会多多尝试,争当贝雕文化的宣传者,让更多人了解平潭非遗文化。

  两个多小时的学习时间很快过去了,小记者们意犹未尽,不愿离去,不少家长也感触良多。“孩子们跟着省级贝雕非遗传承人学习制作贝雕,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不仅成功制作了贝雕作品,还学到了相关知识。”家长王静表示,非遗传承人们竭尽所能地传承和传播平潭本土文化,让人尊敬。“希望孩子们能学习他们的精神,尽其所能地继承和传播平潭文化,为建设更好的家乡出一份力。”王静说。

  “这次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对贝雕文化的热爱,还提高了孩子们对贝雕文化的保护意识与传承理念。”家长林萍评价道。

  福建贝雕(平潭)艺术馆简介

  平潭贝雕历经六十余年的风雨历程,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传统技艺。产品类型达五大类、两百多个品种,包括嵌贝漆器、贝艺浮雕、立体圆雕、贝艺书画、花插等。1971年开始,平潭贝雕开始参加广州商品交易会,二十世纪90年代,平潭贝雕产品销往国内二十多个省市及海外三十多个国家及地区,并参加国内外展览,屡获大奖。

  坐落于平潭岚城乡中南村北楼的福建贝雕(平潭)艺术馆,由平潭贝雕老艺人蒋心忠偕同弟子周明创办。2017年以来,平潭贝雕相继入选平潭综合实验区和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蒋心忠师傅获评“福建贝雕(平潭)”非遗项目省级传承人。2022年公司获评平潭综合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示范基地。

  记者手记

  学好贝雕技艺当好非遗传承人

  非遗保护与传承,这个看似遥远的话题,却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平潭贝雕文化逐渐走进平潭多所学校,走进学生们的视野,在学生们的“第二课堂”绽放,更多学生认识到了平潭贝雕艺术。

  其实,早在2016年,平潭贝雕文化就融入平潭时报小记者活动中。通过一次次亲子互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参与活动的小记者、家长们在“非遗+研学”中了解平潭贝雕文化、学习贝雕技术、感受平潭贝雕艺术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

  一次次非遗体验活动,也初显成效。不少小记者通过活动立志成为贝雕文化“小传承人”。北门小学小记者王翼彬就告诉记者:“平潭贝雕远近闻名,还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可以说是平潭非遗的代表和骄傲。通过这次活动,体验到贝雕制作的乐趣,未来我想成为平潭贝雕文化的‘小传承人’,向更多人传播家乡非遗文化。”

  平潭贝雕技艺的区级非遗传承人周明也表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需要深入实践、脚踏实地去做。从小朋友抓起,逐步推广平潭非遗文化,这是走好平潭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要一步。”他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小朋友走进福建贝雕(平潭)艺术馆,感受贝雕非遗的魅力。

(全文共4078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