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平潭时报  >> 第3538期 >> 004版 四季如诗——品味二十四节气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秋分 一年秋意浓 十里桂花香 编辑


秋分 一年秋意浓 十里桂花香


新华社、中国天气网、甘肃日报

2022.09.23

  

  秋分 一年秋意浓 十里桂花香

  

  牛群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吃草。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 摄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北京时间9月23日9时4分将迎来秋分节气,意味着收获满满、瓜果飘香的金秋季节已经来临。此时节,一年秋意浓,十里桂花香,恰如古人云“桂树婆娑影,天香满世闻。”

  天津民俗专家、专栏作家由国庆介绍,作为一个反映季节变化的节令,公历每年9月22日至24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为秋分之始,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季第四个节气。

  和春分一样,在秋分这一天,昼与夜、寒与暑、阴与阳,都是平分的,处于均衡状态。不同的是,春分平分了春季,从春分开始,北半球昼长夜短而白天越来越长,阳气转盛,天气由凉入热,而越来越热。秋分则恰恰相反,它平分了秋季,从此开始,北半球昼短夜长而白天越来越短,阴气转浓,天气也变得越来越凉。

  秋分时节,虽然气温逐渐降低,天气慢慢转凉,但或浓或淡的秋色像调色板一样也开始铺陈开来,浓缩在黄、红色调之中:菊花、稻穗、橘子,黄得雅致、饱满、灿烂;枫叶、辣椒、柿子,红得热烈、奔放、洒脱,共同织就出一幅幅色彩绚丽的自然秋景图。

  这美妙、醉人的秋色也让文人雅客们才思泉涌,催生出了许多意味隽永的诗词佳句,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等。

  2018年国家把秋分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9月23日将迎来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忙碌,田间地头尽是欢声笑语和丰收的喜悦。

  秋分时节,公众应如何在饮食上加强自身调理呢?由国庆结合民间传统和养生专家的建议提示,秋季本就燥邪当令,易耗人津液,宜遵循“少辛增酸”的原则,尽量少吃辛辣食物,适当多吃些酸味甘润的食物,可达到生津润燥之效。

  

  秋分 一年秋意浓 十里桂花香

  

  贵州省福泉市双谷村,桂花盛开。新华社发(高贵华 摄)

  

  秋分 一年秋意浓 十里桂花香

  

  村民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逢亭镇逢亭村晾晒稻谷。新华社发(史传鸿 摄)

  

  秋分 一年秋意浓 十里桂花香

  

  在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热索乡努康村拍摄的青稞。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秋分有三候

  一候

  雷始收声

  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渐盛,所以不再打雷了,故有“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的说法。

  二候

  蛰虫坯户

  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三候

  水始涸

  降雨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分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开始变少。

  秋分的传统习俗

  1.秋祭月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天,不过由于这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农历八月十五。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古时在南方部分地区,人们有在八月十五晚上拜祭月的习俗。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民间的祭月习俗因地区不同仪式各异。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北京岁华记》记载北京祭月的习俗说:“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2.吃秋菜

  秋分是踏秋的正式开始。在我国很多地区,秋分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很多人都去采摘秋菜。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野苋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提高人体抗癌作用。炒野苋菜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止痛、明目的功效,食之可增强抗病、防病能力,健康少病,润肤美容。适用于痢疾、目赤、雀盲、乳痈、痔疮等病症。

  实际上,秋分习俗所谓的“秋汤”也是和现在中医学提倡的秋天滋补是一致的。在饮食上,古人认为秋属肺金,为了顺应自然天时,秋日要尽量少食葱、姜等辛味食品,适当多吃一些酸味和甘润的果蔬。

  3.送秋牛

  秋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秋分 一年秋意浓 十里桂花香

  

  竖鸡蛋图自新华网

  4.粘雀子嘴

  为了犒劳一年的辛劳,过去在秋分这天农民要按习俗放假,有的地方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煮一些不用包心的汤圆,搁在田边地坎“粘雀子嘴”,防止它们来破坏庄稼。

  5.放风筝

  秋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秋分当天,北方很多地区都有放风筝的习俗。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雷公虫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6.竖鸡蛋

  “秋分到,蛋儿俏”。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这一天,我国很多地方都会有不少人在做“立蛋”试验。其玩法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有关天文专家表示,鸡蛋其实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一天竖立起来,而且立稳的鸡蛋在没有任何干扰的环境中(理论环境)可以一直保持竖立的状态。

  秋分养生

  防秋燥、护脾胃

  秋季燥邪伤人,易伤津液,会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滋生一些疾病。在饮食上建议多吃清润、温润的食物。如萝卜、藕、秋梨、葡萄、百合、银耳、蜂蜜、甘蔗等。

  常补水,多喝粥多煲汤。喝水是对抗秋燥最简单的方式。另外,多喝些清润、温润的养生粥、养生汤,在补水的同时,还可以起到滋阴生津的效果。

  此外,秋分时节寒湿较重,饮食上可以选择山药、南瓜、玉米、苹果、猕猴桃、木耳、香菇等温和食物保护脾胃及心血管。

  早睡早起防秋乏谨防呼吸道疾病

  起居上,保证充足的睡眠,建议早睡早起,适当午睡,不仅可以防秋乏,还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病率。

  秋分过后,天气转凉,冷空气会刺激皮肤,人体容易因着凉而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寒邪,可能出现肺部及呼吸道疾病,如发烧、咳嗽、支气管炎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肺炎等问题。

  春捂秋冻、适当运动

  中医养生常言道: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指在一般情况下,秋天的天气偏向于“凉而不寒”,过早穿厚衣服,可能会使身体与“凉气”接触太少,不利于适应寒冷的冬季。所以适当“冻”一下,会增加皮肤和黏膜对寒冷的耐受力,有利于人体的抗寒、抗病、防病。但体质虚弱的老人、儿童,夜间入睡后要盖好被子,以防腹部、腿脚受凉,诱发各种疾病。

  白天在天气较好的时候,适当进行户外活动,比如快走、慢跑、打太极拳等,可以放松心情,预防悲秋。

  延伸

  古诗词里话秋日

  “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

  秋分至,重重叠嶂雾遮掩,满山红透枫林晚。秋分日居于秋季九十天之中,平分了秋季。秋季也很受文人墨客的喜爱,一首首不止悲秋的古诗词里,道尽了秋日的绝美。

  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南半球相反。故秋分也称降分。在秋分时节,秋高气爽,遍地红枫,枝头桂花,别是一番姹紫嫣红。面对如此美景,自然是少不了古诗词的相伴。

  “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云散飘飖影,雷收振怒声。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忽见新来雁,人心敢不惊?”唐代诗人元稹,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在这首《咏廿四气诗·秋分八月中》诗中,诗人用抚琴的方式,迎接这个节气的到来,感受秋分之意。尤其是这首诗的尾联,以大雁南飞的描写,意味着秋天已过半,更意味着人们对于时光的一种叹息之情,也体现了诗人一贯的诗风: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秋天真的是让人感觉悲凉的季节吗?未必是这样吧,轻微的寒冷正是最让人感觉舒适的天气。碧绿的荷叶虽然快要落完了,但是粉红的荷花却还在盛开,新长出的荷叶就像最小的铜钱那么大。

  宋代诗人杨万里,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在《秋凉晚步》一诗中,描述了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傍晚散步的所见所想。当其他人都在伤感枯败的芙蕖的时候,诗人却看到了犹生的小叶,充分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秋天不仅仅有萧瑟的风,同样也在孕育着新的生命与希望!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秋分与中秋,常常是并行的。在苏轼的这首《阳关曲·中秋月》里,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相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团圆,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秋分,这是一个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日子,含蓄的秋草,多姿的秋色,给诗人以灵感,给词客以情怀。让我们也打开一卷诗词,遇见最美的秋分。

  来源:新华社、中国天气网、甘肃日报

(全文共4444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