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平潭时报  >> 第3522期 >> 004版 四季如诗——品味二十四节气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露从今夜白 秋风至此凉 编辑

今日白露


露从今夜白 秋风至此凉


新华社、人民日报、内蒙古日报、福州晚报

2022.09.07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北京时间9月7日23时32分将迎来昼夜温差最大的节气——白露,此时节,天高云淡,气爽风凉,孟秋结束,仲秋开始。

  天津民俗专家、专栏作家由国庆介绍,公历每年9月7日至9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之始,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五个节气,也是秋季第三个节气。

  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开始南下频繁,加之太阳直射地面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加快,人们会明显感觉到早晚温差在加大,整体气温一天比一天低,因此民谚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以及“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之说。

  二十四节气分为七十二候,每个节气有三候,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三个物候特征全部与鸟类相关的节气,比如,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也作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鸟儿作为敏锐的“气候预报员”,反映出夏秋交替时的气候、气温变化。

  白露时节日照时间变短,气温下降快,农田里的夏秋作物即将成熟,或已经成熟,农民们辛勤地在田间收获庄稼,忙得不亦乐乎。

  民谚说“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意思是白露时白天与夜里的温差大。面对这样的天气特点,由国庆结合养生保健专家的建议提醒,大众要适时增减衣物,以免受凉。此外,饮食方面,宜遵循“滋阴润燥”的原则,适当选用山药、银耳、百合、雪梨、藕、芝麻、鸭肉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

  【解析】

  三候是哪三候?

  在物候方面,古人对白露三候是这样概括:“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一候鸿雁来。古人说的“鸿雁”,是概指大雁这一类的季节性候鸟。说鸿雁“来”,是因为大雁的故乡在西伯利亚。

  每年秋天,西伯利亚开始被冰雪覆盖,大雁便成群结队飞往我国南方。通常在白露时节经过我国北方地区,经停芦苇荡等水域休息和补充食物,然后继续飞往南方的草地、河湖过冬。次年春天,再飞回西伯利亚繁殖后代。看到雁群从天空飞过,人们就明白:仲秋到了,天气转凉了!

  二候玄鸟归。玄鸟,指的是燕子。为什么说“归”呢?《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燕乃南方之鸟,故曰归。”

  白露时节天气凉了,燕子要回到南方的老家避寒。燕子是在春天时来到我国亚热带、温带地区后繁殖后代的,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春暖玄鸟至,比翼双飞而来;秋凉玄鸟归,拖家带口而去。

  三候群鸟养羞。这个“羞”同“馐”,指美食、食物。“养羞”,是指诸鸟纷纷储备食物以便过冬。此时各种虫子长得肥胖,群鸟大快朵颐,养胖自己,以便越冬御寒。与此同时,它们还有积攒和储藏食物的习惯,将一些种子类食物叼到自己的窝中,以备冬季食用。

  “三候”之外,白露时节还有一些比较典型的物候特征:荷叶开始干枯,红彤彤的枣子成熟,芳香迷人的桂花开始绽放,蚊子陆续躲藏起来进入越冬状态……

  

  露从今夜白 秋风至此凉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溢泉湖湿地公园,越冬的大雁腾空飞翔。CICPHOTO/郝群英(图自新华社)

  “白露”因何而“白”?

  白露是一年中昼夜温差较大的一个节气。时至白露,由于温差较大,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而凝结成水珠。为什么形容露水是“白”的?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古代中国人按照五行思考世界,五行又和五色相对应,秋露按照秋天所属的白色,而被称为“白露”。

  白露最显著的节气特点便是空气中湿气渐重。许多学者认为,秋露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例如可改善土壤水分、调节湿度、使肥料和脱落剂长时间附着,以及延长杀菌剂杀菌时间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许多与露有关的知识,例如“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的一种仪式。

  白露之习俗

  

  露从今夜白 秋风至此凉

  

  祭禹王

  

  露从今夜白 秋风至此凉

  

  饮“白露茶”

  

  露从今夜白 秋风至此凉

  

  采“十样白”

  太湖:祭禹王

  禹王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渔民称他为“水路菩萨”。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将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的规模为最大。

  福州:吃龙眼

  福建福州有“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当地习俗认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在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这种说法固然比较夸张,但是白露节气吃龙眼确实对身体多有裨益。

  苏州:食鳗鱼

  自白露这个节气起,老苏州人会吃些石榴、白果、梨等,养阴润肺;还会吃些鳗鱼(鳗鲡),因为鳗鱼这时最为肥美,当地有“白露鳗鲡霜降蟹”之说。

  南京:饮“白露茶”

  江苏南京人十分重视节气的“来”和“去”,逐渐形成了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节气习俗。爱喝茶的老南京都十分青睐“白露茶”,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

  郴州:喝米酒

  每年白露节一到,郴州资兴一带的人们几乎家家酿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其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称“白露米酒”。

  温州:采“十样白”

  浙江温州的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也有“三样白”的说法),用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这“十样白”说的是在当天选10种名字中带“白”字的草药和食材等,如白芍、白芨、白术、白扁豆、白莲子、白茅根、白山药、百合、白茯苓和白晒参等。

  白露之养生

  秋咳戒燥 早晚添衣

  天气转凉时节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乾。”诗句形象地描写了白露后的荷塘景象。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时至白露,暑气渐消,秋高气爽,丹桂飘香,我国大部分乡村进入了秋收时节。白露时节,正当仲秋。此时天高云淡,气爽风凉,气温逐渐下降。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此时,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拉大,我国北方已是寒生露凝,俨然进入深秋季节。福州虽然未到这般程度,但早晚时段天气变凉爽已是人人可以明显感受到的。

  防秋燥莫贪凉

  白露到来,人体最忌讳的主要是贪凉。老话说:“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指的就是,时至白露,早晚已凉,打赤膊睡觉很容易着凉。民间还有一个说法:“白露身勿露,露了冻泻肚。”指的也是这个意思。白露之后适当注意保暖,不能像夏天那样穿得那么少,尤其是不要穿凉鞋和裙子,因为寒从脚上起。除了不贪凉外,寒凉食物也要少吃。

  白露时节,北方冷空气逐渐活跃。随着冷空气南下,空气变得干燥,这时,中医说的秋燥逐渐抬头,支气管哮喘和过敏等疾病发病率升高。这一时期,日常应注意预防秋燥,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而令人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预防秋燥可适当多饮水,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例如新鲜水果、蔬菜。

  白露之诗话

  百草清露 美而实用

  诗圣杜甫笔下的白露有着秋之美。在《白露》这首五言绝句中,杜甫写下“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白露时节,清晨特别凉爽,柑橘等果子挂满了枝头。诗人秋游的兴致,因白露而起。在高兴地游玩过后,如此美丽静谧的地方,最担心回去时多出几条岔路来。“幽径恐多蹊”中,还多出了一份对于人生道路选择的善意提醒。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诗仙李白的《初月》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为其存世诗歌中写得最早的一首诗。全诗通过对“山上月”和“水上月”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的位置和环境,营造出一种明媚舒畅、迷离幽静的境界,并从音乐声联想到边塞征战士卒对家乡的思念。

  民谚有“白露秋风夜,雁南飞一行”,古诗有“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高金贵说:“寥寥几句,概括了白露时节的节气特点,很形象,也很美。”

  在《礼记》中,也有对白露时节自然界变化的记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高金贵说,随着进入深秋,万物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时节,反映在植物上,就是草木原本繁茂的叶子会渐渐干枯发黄掉落,许多庄稼则开始成熟。

  其实,古人不光在诗作和民谚中对白露节气进行了描摹,在《本草纲目》中,从习俗保健角度也对白露有所记载。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

  诸如此类,翻阅资料,均可见古人对白露的各种诗话记载,不仅美而且实用。

  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内蒙古日报、福州晚报

(全文共3720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