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艾草和菖蒲钉在门的两侧,寓意身体健康,挡住瘟疫病菌 融媒体记者 黄莺莺 摄
■融媒体记者 黄莺莺 整理
“初一钉菖蒲,初二起糅垛,初三煎面饼,初四做节仔,初五晒午时,龙船赛起来。”这段平潭人耳熟能详的歌谣,印证了平潭端午节的别致习俗。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而平潭人将其称为“五日节”,意思是说,初一到初五都是节日,日日有节事,每一天的内容都不一样,这也体现了平潭人对端午节的重视。
那么平潭与众不同的“五日节”到底怎么过?本期,就让我们来盘点平潭过端午的花样习俗吧!
↑初一这天,家家户户都挂上了艾草和菖 蒲融媒体记者 黄莺莺 摄
五月初一 钉菖蒲
端午节,插艾草和菖蒲是重要内容之一,菖蒲作为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气,可开窍醒神。同时,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民间称之为“水剑”,寓意其可“斩千邪”。艾草则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寓意身体健康。在平潭,家家户户的主妇从五月初一开始就在为过节做准备,将艾草、菖蒲用吉祥的红纸卷起来,钉在门两侧。
五月是诸多毒虫传播病菌的活跃时期,人们容易在这阶段染上风寒或感染病菌,艾草和菖蒲都是芳香植物,其气味可驱除害虫,聪明的祖先就选择在五月初一这一天“档门”,即挡住瘟疫和病菌。同时,人们把晾干后的菖蒲和艾草放在家里,但凡有家人偶感风寒,腹泻肚子痛,抓一小撮煎水服下以治病。
于是,艾草和菖蒲叶子的香气四溢,端午的味道,从初一开始蔓延。
↑和家人一起制作艾草和菖蒲是端午节的仪式感 融媒体记者 黄莺莺 摄
五月初二 浸粿箬
民谣中的“初二起糅垛”,就是做蒸粿(又称鬼)的意思。粿箬是平潭的特色小食之一。需要用米、麦磨成粉浆,或掺上蒸熟的番薯、红糖,让其发酵,入蒸笼熟成形,酸甜适口。
因为粿蒸熟后会膨胀起来,所以起名为“起家粿”,寓意发家致富。因为有这个美好的寓意,所以平潭人不仅仅是端午节做起家粿,其他重大传统节日都会做起家粿。
在平潭,糍粿店随处可见。蒸甑类有红糖粿、白糖粿、粽子、碗糕、井糕、九重粿等,而端午节吃的“粿”,是用一种糖粿叶垫在下面,蒸熟即食的美食,也就是香粿叶,据记载,平潭话把糖粿叶又叫香粿叶,这种叶子似大草寇,与艳山姜同属,其大类属于姜科山姜属植物。
↑↓小记者一起包面饼(资料图)
五月初三 煎面饼
对于海岛而言,米是极为珍贵的物产,因此早年端午节除了少数人家吃粽子,吃面饼才是平潭端午节的重头戏。
面饼是最能代表平潭的端午特色美食了。一是这时候海岛人民的劳动成果小麦已经收成,提供了煎面饼的原料;二是平潭方言的“面”与“绵”谐音,有“福寿绵长”的美好祝福。
煎面饼前,要先做面皮,用面粉和地瓜粉加水,打上鸡蛋,调成牛奶状的液体,用勺子一挥,一摊,一张面皮就成了。面皮虽然相当于饺子皮,但比饺子皮难做。面皮要做到皮薄细滑,又有劲道,和面是关键。面粉加水,再根据比例加入适量的淀粉,打上鸡蛋调均匀。有经验的家庭主妇都懂得和面要提前两小时,面醒熟后做出来的面皮才更有韧性。摊面皮绝对是技术活。一是火不能太旺,二是油不能太多,三是翻皮的时候动作要快,否则面皮会糊在锅里。勺子舀面糊时,最好是一勺均匀地倒在锅里,一勺就摊一张面皮,这样的面皮才有卖相。
煎好的面饼里需要裹着馅,馅料是预先炒好的,如海蛎、蛏、虾仁、蟹肉、猪肉、包菜、绿豆芽、笋干等。吃面饼时,包多少馅由自己定,这是海岛端午节的另类自助餐,再配上清淡的淡菜或花蛤汤,摆放在餐桌上,香气缭绕,一家人围坐一起,平淡如水的日子,被这些传统节日一个个串连起来,生活就有了滋味,节气就有了传承。
需要注意的是,在平潭端午节的民俗里,有新丧的人家不得煎面饼,得由邻里或亲友赠送。送的数量只能是奇数,寓意丧事不成双。
五月初四 女儿回娘家分节
随着时代的推移,一些古老的习俗,已经慢慢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据说,早年间平潭的端午节也有挂香袋的习俗,但现在几乎难得一见。
但端午节的部分习俗仍然还有保留下来,例如,出嫁的女儿大多在这天带着丈夫回娘家“分节”,旧时多是送线面、鸡蛋、鱼、肉等,俗称“分节”。
旧时比较讲究的人家,女儿回娘家时,手会提一种木头的龛,里面可以放线面、鸡蛋还有鱼、肉等,上面还盖上红纱巾,十分好看。有的女儿则带上自己亲手做的“起家粿”在端午这天回到家中与亲戚一起分享。女儿嫁出去后,只要父母健在,年年端午节都要回娘家分节,这个节俗传承到今天,许多人改送红包,但不论是送礼还是送红包,但其意义是一脉相承的。
做节仔
大部分平潭人选择五月初四这天晚上过节,主要是寄托对先人的哀思和缅怀,因此各家都要煮一顿大餐。孩子们更是盼着这天能吃上几道好菜,天真的小孩儿在这天不仅能收获快乐,还能解馋。一家人围坐乘凉,品尝美味,一起庆祝端午佳节,便叫“做节仔”。
↑在城关幼儿园,老师用雄黄涂抹幼儿额头(资料图)
五月初五 晒午时
在平潭,端午节还是民间的卫生节。黄梅时节,屋里屋外阴湿霉变,菌虫滋生。端午节期间,天气初晴,正是清污除尘,打扫环境的好时候。
这种清扫庭院的活动从初一开始,初五是端午节卫生活动的高潮。这天一大早,各家各户从田野上采回黄花草、紫苏、马鞭草、黄豆杄,连同从门楹取下的菖蒲、苦艾一起洗净烧水沐浴,家中的大人会将雄黄混些白酒装进喷雾器中四处喷洒,然后用调好的雄黄酒四处喷洒驱虫,还会蘸些雄黄点在小孩头上,寓意趋避毒虫,保佑健康。还会将家具、被帐洗净放到屋外或阳台上晾晒,一直晒到午时阳光直射为止,这便是晒午时。
午时立蛋
早年间,平潭过端午还有个“立蛋”的习俗。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会拿一个鸡蛋立在石头厝边的大石块上,孩子们可以通过阳光照射在鸡蛋上的阴影,来推断时间是否到了正午十二点。
老人们说,谁吃了这颗午时蛋,一年都会有好运气。那时没有手表,一群小孩子紧盯着鸡蛋,如果见到鸡蛋旁没有了阴影,就说明午时到了,大家立马冲上去,拿起鸡蛋赶紧剥壳。兄弟姐妹多的,总是抢到打架,谁先享用了这个鸡蛋,一年的好运就会被谁占尽。如今想来,也是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