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从江县加榜梯田
“一朝春夏改,隔夜鸟花迁”。当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立夏节气到了。北京时间5月5日20时26分将迎来立夏。此时节,夏日初长,槐柳阴密,帘栊暑微,万物并秀。
每年公历的5月5日或6日,为立夏节气之始,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第一个节气,与立春、立秋、立冬并称“四立”,代表着季节的转换与过渡。
■新华社、人民网、内蒙古日报、齐鲁晚报
【解码节气】
立夏是万物生长的旺季。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间隔15天,每15天又分成三候。每一候都有动物、植物、鸟类、天气等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自然现象,这些现象称为“物候”。立夏分为三候:一候蝼蛄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首先可听到蝼蛄在田间的鸣叫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一种瓜蒌类的药用植物)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此时,万物已褪去了春日的青嫩,果蔬、野菜日日攀长、俊秀繁茂。
立夏后,白昼渐长,气温骤升,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盛的季节。农谚说:“豌豆到立夏,一夜多一杈。”这时,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在此时进入了大忙季节。
【品读经典】
古诗词里的立夏
翻看古诗词,发现古代不少文人墨客为这个节气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立夏在他们的笔下,变得婀娜多姿,充满了无限的柔情。
“欲知春与夏,仲吕启朱明。蚯蚓谁教出,王菰自合生。帘蚕呈茧样,林鸟哺雏声。渐觉云峰好,徐徐带雨行。”唐代诗人元稹的《立夏四月节》这首诗描写的是立夏时节的自然风景。仲吕,农历四月的代称,古有“孟夏之月,律中仲吕”之说,故称。朱明,传说中的火神祝融,代指火辣辣的夏季。那意思是说,想要了解春夏交接的节候变化,当从农历四月里的立夏节开始。这时蚯蚓从土里爬出,乡间的藤类野菜自发生长,蚕儿的茧子已经成形,林中的鸟儿正在为哺育幼鸟而欢快地鸣叫。迎着夏日霞光,漫步于乡村田野时,看到天上如山峰般壮丽的云朵正在慢慢飘移,所经之处下起了时雨,让人不禁感受到大自然的深情。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这首《立夏日忆京师诸弟》,抒写了牵念春天芳菲褪去、却喜夏树新荫怡人的心情。从妩媚的春天来到奔放的夏天,人们还沉醉在往昔的时光中时,初夏的草木已是一派繁茂而又葱茏的样子,梅杏半黄地隐藏在浓密的绿叶中间,原野庄稼绿浪滚滚,黄莺深唱,布谷催耕,浮云悠悠飘过,大自然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也许是人世间最为难得的佳景,诗人希望远在京城做官的兄弟们也能与自己一起好好感受这浓浓的生活气息。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睡起寒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庭台。”每次读到宋代诗人赵友直的这首《立夏》,眼前总会浮现出一幅缤纷的风景画卷。时光荏苒,仿佛一夜之间,夏天就来到了。田野间的麦苗已经变得绿油油的,园林里的黄梅也熟了,散发出阵阵芳香。黄莺啼叫着仿佛在惋惜春天的归去,翩翩飞舞的蝴蝶也在留恋凋落的残花。睡眼惺忪的我独倚窗前,静静地注视着槐荫遮掩下的亭台,心却飞到了天外。表达了诗人内心里“春光易逝,夏思绵长”的感慨情怀。
宋代大诗人陆游亦写过《立夏》诗:“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槐柳荫初密,帘栊暑尚微。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又到立夏时日,城门上的旌旗猎猎,司春之神驾车而归。天气变暖,燕筑新巢,百花谢尽,蜜蜂深居。槐柳树荫浓浓,小径幽幽,帘栊之内暑气轻微。日暮时分,诗人喜沐更新衣,一片暖热新夏之感沁人心脾。此诗立意清新,且构思精巧,初夏炫目的美景读之如见,呼之欲出,仿佛身临其境了。
陆游在另一首诗《幽居初夏》中,则这样描绘了初夏的风光:“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树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己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那湖光山色的美丽地方,就是我放翁的家。槐柳树荫浓浓,小径幽幽,湖水满溢时可见到白鹭翻飞,湖畔处处草长蛙鸣。新出的竹笋早已成熟,美丽的辛夷花却刚刚绽放。但纵使风景醉美,诗人却心中愁绪漫漫,四顾惘然,无人可诉说。
古人描写立夏的诗还有很多,细细品读这些意境深远的诗词,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实在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一种人生的享受。
【趣谈习俗】
?迎夏仪式
中国古代很重视立夏节气。历史有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天子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举行盛大的“迎夏”仪式,并指令官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仪式上,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司夏之神的敬意和对夏粮丰收的祈求。明朝《帝京景物略》中记载:“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到立夏那一天,朝廷掌管冰政的官员就要挖出冬天窖存的冰块,切割分开,由皇帝赏赐给官员。
?节气饮食
立夏这天,围绕吃的习俗很多,北方大部分地区有制作与食用面食的习俗,意在庆祝小麦丰收。一些地方有“吃立夏蛋”和“斗蛋”的习俗。鸡蛋象征圆满,“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疰夏,指因感暑热之气,老幼体弱者出现食欲不振、乏力倦怠、心烦气虚的症状),寓意消灾祈福,消暑祛病。一些地方要吃“五色饭”(用白米加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做成),寓意“幸福安康,五谷丰登”。
江南地区有立夏尝“三新”的风俗。“三新”一般指新鲜的食物,安徽用嫩蚕豆或豌豆和鲜笋、肉煮糯米饭吃;扬州人吃樱桃、青蚕豆、蒜苗、苋菜等新上市的水果和蔬菜。江南其他地区也有类似习俗,但略有不同——无锡人偏爱黄瓜和杏子,常州人对刀鱼和鲥鱼情有独钟,苏州人则把新熟的樱桃、青梅和麦子纳入菜单。
?斗蛋游戏
立夏之日,家中长辈将煮好的蛋装入五彩丝线编成的蛋套中,挂在孩子们的脖子上,垂在胸前。俗信以为“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且五彩线也有消灾祈福、消暑祛病的寓意。人们认为如此便可以无病无灾地“滚”(意即“混”)一个夏天了。在江南一些地方的方言中,“滚”与“混”发音十分相似,此俗也被笑称为“滚夏”。不过,孩子们得到这颗蛋后,并不急着吃,而是常常聚拢起来,拿各自的蛋,开始进行“斗蛋”游戏。
斗蛋游戏的规则很简单,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两两相拼,头头相撞、尾尾相击,一直撞到其中一方蛋壳破裂为止。如此这般,一个一个依次斗过去,蛋头胜者为第一,称为“蛋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称为“蛋小王”。斗蛋时,孩子们还会把自己的蛋装扮一番。其中,女孩常常在蛋壳上画小鸡、小鸭、小猫等图案,显得活泼可爱;男孩画的却是老虎、狮子、犀牛等力大无穷的猛兽,表达必胜的决心。不过,若是斗蛋输了,谁也不会垂头丧气,因为斗破的蛋总是在一片欢闹中被“堂而皇之”地吃了。正所谓“立夏吃一蛋,力气长一万”,小小的游戏满是吉祥的寓意。
?立夏秤人
立夏吃罢中饭还有秤人的习俗。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立夏秤人会对阿斗带来福气,人们也祈求上苍给他们带来好运。
扫码了解趣味习俗
【养生窍门】
立夏时处春夏交替之际,公众该如何养生保健?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结合养生保健专家建议指出,一定要顺应环境变化,科学养生。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立夏养生的关键是养心——包括心脏在内的整个神经系统,甚至精神心理因素。这是因为心主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温养心阳,可使体液新陈代谢正常,心脉无阻,预防心脏疾病的发生。
进入立夏,人体新陈代谢加快,食欲也很容易受到影响,此时饮食也应当遵照“春夏养阳”的原则,以清淡、易于消化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减少油腻厚味和辛辣食物的摄入。可适量增加蛋、奶、豆制品、瘦肉以及蔬菜、水果、粗粮的用量,保障优质蛋白与纤维素的供给,以维持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转。
春夏交替,昼长夜短,气温升高,气候干燥,中老年人往往会出现心脑血液供给不足,烦躁不安,酸懒倦怠等症状。应晚睡早起、增加午休、适度锻炼,有意识地接受天地清明之气,进行精神调养,确保个人精力饱满,体力充沛,以平和愉悦的心情,喜迎夏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