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土井裕泰
编剧:坂元裕二
主演:菅田将晖/有村架纯/细田佳央太/清原果耶/小田切让
类型:剧情/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日本
上映日期:2022年2月22日
剧情简介:
山音麦和八谷绢因错过末班车而相遇,在深夜咖啡馆聊起文学、电影和音乐,喜好竟出奇地相似,二人瞬间坠入爱河。他们毕业后一边兼职工作,一边开始同居生活,一起养捡回来的猫。但时日流逝,不想改变也得改变……
由土井裕泰导演、坂元裕二编剧的日本影片《花束般的恋爱》近日在中国内地上映,目前豆瓣评分高达8.7。该片去年在日本上映时,曾连续六周蝉联日本电影票房冠军。
■海南日报、苏州日报、新民周刊
从《东京爱情故事》到《最完美的离婚》
《花束般的恋爱》的编剧是被誉为“日剧圣手”的坂元裕二。上世纪90年代初,年仅23岁的坂元裕二担任《东京爱情故事》编剧,一鸣惊人。这部电视剧当时席卷亚洲、风靡一时,女主角赤名莉香与永尾完治的爱情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此后,坂元裕二编剧的《最完美的离婚》《四重奏》《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等影视作品也获得众多好评。以少数派为创作对象,是坂元裕二的一大特点。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比起多数派,我更想为少数派书写。”例如,《最完美的离婚》中那对离婚后才开始爱上对方的夫妇。《四重奏》讲述了4个被边缘化的中年音乐演奏者之间的感情纠葛。《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中的女社长虽然离过3次婚,但与每个前夫都能保持友好关系。
坂元裕二的另一个特点是善于运用日常细节,呈现真实的人物特点。比如,在《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中,作为事业型女强人的大豆田永久子,经常因家里错位的纱窗而纠结。每次纱窗一错位,她就想“要是有个人帮忙修就好了”“要不再谈一回恋爱吧”,揭示了这名豪爽独立的女性渴望被爱护关怀的另一面。
此外,坂元裕二也非常懂得捕捉人性情感的幽微之处,被许多观众称为“金句制造者”。比如,《四重奏》中的“含着眼泪吃过饭的人,是能够一直走下去的。”《最完美的离婚》中的“罐头是在1810年发明出来的,开罐器却在1858年才被发明出来,很奇怪吧?可是有时候就是这样,重要的东西也会迟来一步,无论是爱情还是生活。”
相遇与离别
《花束般的恋爱》的主题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何“百分百契合”的恋人也无法走到最后?
这部影片拍摄得非常细腻,完整地呈现了一段恋情从萌芽到消亡的过程。男女主人公山音麦(以下简称麦)和八谷绢(以下简称绢)因错过末班车而相遇。两人一见如故,有很多相同的兴趣爱好。比如,两人都穿了同款的帆布鞋,都喜欢用电影票根做书签,都买了天竺鼠剧院的票又不约而同地错过等。两人都有同样的困惑:为什么在剪刀石头布这个游戏里,布明明能被石头轻易弄破,却能够在游戏中赢过石头。
两个近乎“百分百契合”的人迅速坠入情网,不久便搬到一个拥有超大阳台的房子里同居。两人都是自由职业者,绢在冰淇淋店打工,麦则为网站画插画。他们养了一只名叫“男爵”的小猫。从他们的房子步行到地铁站要30分钟。麦每天到地铁站接上绢再一起漫步回家,这段时光成为两人最幸福的回忆之一。
从校园走向社会,当爱情遇上面包,会发生什么变化?由于失去了家里的资助,麦放弃了自己的插画师梦想,成为一名销售。两人关系的变化,正是从这时开始的。他经常忙到晚上八点多才回家,新买的Switch游戏机和《塞尔达传说》游戏被搁置在一边,期待已久的电影上映了却没时间看,原本约好去看的舞台剧也因周末突然出差而临时爽约……高强度的工作不仅蚕食了麦的时间,也改变了他的精神世界。令绢不能接受的是,麦最终变成了“看了今村夏子的《野餐》却毫无感觉的人”,在书店翻阅的书也变成了《人生的胜算》这种成功学畅销书。
《花束般的恋爱》很容易让人想起《爱乐之城》。《爱乐之城》中,两个才华横溢的恋人为了追逐各自的梦想最终走散。《花束般的恋爱》里“百分百契合”的麦和绢最终走向分手的结局。
爱是如何消逝的?
从上世纪90年代的《情书》《四月物语》到近日上映的《花束般的恋爱》等影片,青春爱情片一直都是影视创作的重要题材。与其他青春爱情片相比,《花束般的恋爱》里没有太多戏剧化的冲突,而是细水长流地讲述了许多年轻恋人都会遇到的情感故事:爱是如何产生的?爱又因何消逝?
没有第三者插足,没有天灾人祸,也没有棒打鸳鸯的父母,《花束般的恋爱》的故事情节平淡朴素,没有太多戏剧冲突,但两人渐行渐远的情感变化过程却非常真实。片中对爱情细节的细腻呈现,很难不让人产生共鸣。
坂元裕二创作的故事情节常常让人见微知著。《花束般的恋爱》中仅有两场见家长的戏份,既交代了麦和绢原生家庭的差异,也为两人价值观的分歧及最终分手埋下了伏笔。绢的父母是生活在东京的社会精英。他们为绢提供了富裕的生活条件,她一直都在坚持做自己热爱的事情。麦的父亲在老家开烟花厂,是一个沉默寡言但有担当的男人。麦虽然向往自由的精神世界,但骨子里却继承了父亲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决定了他会为事业、家庭付出巨大努力,包括舍弃曾经热爱的自由生活。分手前,两人对这段恋情的应对态度也迥然不同。麦觉得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结婚生子,踏踏实实地过柴米油盐的生活,“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过的,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而绢却执意要分手,她不愿意在爱情消亡后仍委曲求全,更不愿意用婚姻将彼此捆绑在一起,忍受两个人的寂寞。此外,影片中有许多前后呼应的情节。例如,屡次出现的耳机巧妙地呈现了爱情与自由的关系。
在上世纪90年代的热播剧《东京爱情故事》中,都市男女生机勃勃,剧中女主人公努力追求爱情,成为所有人心中“永远的赤名莉香”。30年后上映的影片《花束般的恋爱》中,爱情不再是单纯的心动,而是具有成长底色的人生命题。在社会现实的压力下,一对情侣能否将恋爱的花期转化为更加恒久的关系?
影片留下了一个明媚的结局:已经分手的麦和绢再度相遇,身边都有了新的伴侣。麦在家中查看网络街景地图时发现这里记下了两人曾经相爱的瞬间——他们迎风走在河堤上,手捧花束,正惬意地享受花束般的恋情。
观点
气味相投未必就是灵魂伴侣
2月末的银幕上,纽约的三个小年轻,因为气味相投与否,重新排列组合,这是《纽约的一个雨天》;而在东京多摩川的一对小青年,曾经气味相投,最终走向了分手,这是《花束般的恋爱》。
在充满爱意的2月,《花束般的恋爱》开篇就“偶遇旧爱”,用倒叙的方式,将“爱”是如何从两个人之间消逝的过程生动展示,让人心有戚戚,好心的网友甚而会对约会的情侣提出善意的提醒——不建议情侣观看。
是否推荐情侣观看不好说,但是推荐影迷观看倒是不错的。毕竟这样一个美好的初春,看一段轻快的、带着丝丝惆怅的情感故事,更让人珍惜春光的美好。
追忆当初,自然绕不开那个八卦的问题:“爱”是怎样黏上两人的。绢和麦,喜欢同样的漫画作者,爱看同样的书,嘲讽同样的人,人群中一对眼,仿佛直接就是对方的灵魂伴侣。
不过主创从一开始就告诉大家:两个近乎完全相同的角落,就算合在一间房子,哪怕都合了四年,还是免不了迎来坍塌。如果连这样的灵魂伴侣都不行,到底什么可以天长地久?影片里,剪掉卷毛走向社会化的麦,在行将分手的时候说了一段话:“很多夫妇最后的感情虽然变了,但是他们可以继续生活在一起,为什么我们不能这样试试呢,一起结婚吧。”
然而,尽管画面美好,节奏舒适,情调宜人,这部电影还是让我思考:灵魂伴侣也会分手么?或者说,他们只是“像”灵魂伴侣而已。
当代物质丰富,文化多元,是长尾理论的天然实验场,任何小众的兴趣都有一堆爱好者。也因此,爱好间的叠加,例如看同类型的漫画、听同类乐队组合、喜欢同样的游戏甚至在同居后养着同一只猫……“同好”快速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能称为“喜欢”的理由,但要由此称两人是“灵魂伴侣”,效力不免过于孱弱。
拉近两人关系的那次意外相逢,无非出于对押井守的推崇、对《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期待、对错过商场喜剧表演的惊诧,和对《肖申克的救赎》、真人版《魔女宅急便》的鄙夷,本质上,他俩的灵魂在那时并没有脱离消费主义的陷阱,仅仅是在这个娱乐时代,在众多文化快消品中买了那些相对比较小众的东西:白色帆布鞋、文创帆布袋……并且,这种相似性建筑在双方并没有真正走入社会的校园时代。
影片里加速两人“不同”的动力是各自走进社会(职场),而将之显化的,则是书店一幕——男生捧起了曾经为他们所不齿的成功学书籍。记得在书店还没有与“网红”一词挂钩时,曾经有个笑话说:“要找对象的人应该去书店逛逛。因为书店里不同的格子已经把人都分类好了,喜欢文学的在一楼,喜爱历史的在二楼,教辅区的就不用看了,因为别人都有娃了!”当绢拿着自己喜爱的书奔向麦时,赫然看到他手捧一本《人生的胜算》——对于铜臭味的嫌弃,似乎是文艺青年们的某种“行为规范”,就好像拿破仑三世的皇后欧也妮在看到不那么古典绘画时,将脸别向另一边的那种“自然姿态”。当绢还残留着文艺青年的梦幻遐想,而麦已经因为接受了资本主义铁拳开始奋起直追,两人的分崩离析,恰因为他们本质上并不是“灵魂伴侣”。
在时光解除了“精神快消品”的伪装后,两个灵魂暴露出的观念差异,是这个故事中二人最终走向分别的必然原因。
与“灵魂伴侣”无关,至多曾经“气味相投”。
本版图片均为《花束般的恋爱》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