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平潭时报  >> 第3285期 >> L02版 平潭蓝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风雨兼程八十载 闽剧薪火续芳华 责编


风雨兼程八十载 闽剧薪火续芳华


平潭县闽剧团八十周年成果展侧记

融媒体记者 陈澜清

2022.01.07

  

  风雨兼程八十载 闽剧薪火续芳华

  

  ↑闽剧团《北国情》的现场剧照

  ■融媒体记者 陈澜清 文/摄

  一声悠扬的二胡起头,随后,鼓音如珠落玉盘,中胡似锦帛炸裂,琵琶声融入其中,在音乐的伴奏下,闽剧演员们脸画着精致的妆容,身穿华服,粉墨登场。他们举手颦眉间,喜怒哀乐尽情展现,台下观众沉浸在剧情之中……这就是平潭闽剧的魅力所在。

  今年是平潭闽剧团的八十个年头,在这八十载春秋中,闽剧团从诞生到茁壮,经历了风风雨雨、起起落落,既有过掌声的激励,也以过艰难的叹息。

  日前,在实验区旅游文体局的牵头下,平潭县闽剧团八十周年成果展在实验区文化馆开启,通过文字和照片的形式,展现剧团这些年不平凡的风雨征程,让更多人感受平潭闽剧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让世人更好地传承、保护平潭这一宝贵财富。

  

  风雨兼程八十载 闽剧薪火续芳华

  

  ↑演员们在台上倾情表演

  

  风雨兼程八十载 闽剧薪火续芳华

  

  ↑成果展上,摆放着一些闽剧演出的服饰

  八十周年成果展 见证闽剧历史变迁

  “在抗日战争烽火年代,流水乡的‘鼓板唱’催生了‘前哨闽剧团’。宣传抗日,鼓舞斗志,同时让城乡民众见识到闽剧艺术的魅力。解放后,艺人获得新生,剧团也由业余向专业转变……”这是成果展现场,粘贴在墙壁四周展板上第一章节“风雨征程”里的内容,此外,还有“演艺成果”“舞台风采”“艺术团队”和“领导关怀”四个篇章,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集中展示了平潭闽剧团八十年来走过的印迹。

  展板前,国家一级编剧、平潭民俗文化专家吴金泰默默地看着展板,眼里闪着亮光。眼前这一段段文字和一张张老照片,仿佛变成了胶片老电影,勾起他无限的回忆和遐想。对于平潭闽剧的历史和平潭闽剧团的发展,吴金泰研究颇深,这次展板的文字内容就是他负责整理的。

  吴金泰回忆,闽剧走进海坛岛,可追溯至鸦片战争前后。据海防元勋詹功显的年谱记载:其次孙詹成坤与福清龙田村的施氏女子缔结良缘,詹功显曾渡海亲往龙田看亲。在龙田村摆宴时,邀请福州戏(闽剧)戏班来龙田村演戏。在詹成坤成亲之日,詹功显又将原戏班请到平潭助兴,平潭百姓初识闽剧的风采,詹功显俨然成为闽剧踏进海岛的“引路人”。

  “从那时起,闽剧终于在平潭有了适生的土壤,而开出艳丽的花、结出甜美的果,则是一百年后的事。”吴金泰指着展板说,1943年,平潭闽剧团诞生。当时叫作“抗日前哨闽剧团”,积极宣传抗日,这在全省闽剧界属于独一无二的。平潭解放后,艺人们如沐春风,闽剧戏班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成为名噪一时的专业演艺团体。1952年,经当时县委批准,县解放剧团成立,1956年,剧团参加省首届现代戏会演,获得剧本奖、演出奖。而后,剧团又经历了大跃进时期到南平、厦门等地连演6个月,受“文革”浪潮冲击,剧团遭受瘫痪等一系列变故。

  吴金泰表示,“文革”期间,许多老艺人压抑的激情得以释放,艺术创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其中已故的老艺人林友泉最令他感动。林友泉没读过多少书,但编、导、演样样精通,无论给他什么角色,他都能演得惟妙惟肖。但在“文革”期间,林友泉遭到批斗、管制,被排挤在团体之外,但他仍旧不忘组织“家庭演出队”,上街宣传毛泽东思想。

  20世纪80年代后期,《天鹅宴》上演时,林友泉作为“男一号”,更是创造“奇迹”,荣获“文华表演奖”,成为省内闽剧界获得国家级艺术表演最高奖项的第一人,“戏状元”之雅称就是由此而来。

  “平潭闽剧团里还有很多像林友泉这样的艺术家。”吴金泰说,正是团体有了这样的精神,才迸发出无穷的创作力量。

  闽剧团屡创佳绩 为岚岛增添光彩

  在展板区域,平潭闽剧团获得的国家级奖项、省级奖项、市级奖项等内容挂满了墙壁,这些是平潭闽剧团辉煌“战绩”的最好佐证。

  20世纪80年代,随着编剧力量的加强,成为推动舞台演出的黄金时段。1984年,《百花寺》连台本戏的推出,在演艺界掀起了热潮。这部《百花寺》是当时三十多岁刚踏入闽剧编剧行业的陈道贵与当时平潭闽剧团团长郑振远合作改写的,也是陈道贵“一炮打响”的代表作。如今,75的岁陈道贵已是国家一级编剧,创作了多部名剧,也获得许多国家级荣誉。而《百花寺》“一路开挂”,从1984年一直演到1996年,成为平潭闽剧团一个名招牌。1000多场的演出不仅轰动平潭,还在周边县区走红。

  进入20世纪90年代,剧团继续以创新与改革的姿态,投入艺术创作的洪流之中……2011年,平潭人主创的剧本再获戏剧界重量级奖项,由平潭人王羚、吴金泰编剧的闽剧《南归梦》,在第25届“田汉戏剧奖”评奖大会上,一举摘得一等奖,位列5个一等奖中的首位。此前,它还获得福建省第六届百花文艺奖二等奖以及福州市授予的政府最高奖——“首届茉莉花文艺奖”。而陈道贵创作的《青天》《黄勉斋》先后获得2016年、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天鹅宴》分别荣获第五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曹禺剧本奖前身)榜首和文化部首届文华新剧目大奖第一名、文华剧作奖第一名;《画龙记》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为福州市实现了该奖项零的突破。在不久前,陈道贵又凭借着创作的闽剧《龙台驸马》摘得第35届“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

  “平潭曾作为‘闽剧大县’,在全省县一级相比,实力名列前茅。一个小小的海岛上能取得这样不俗的艺术成绩,是值得骄傲的。”吴金泰说。

  

  风雨兼程八十载 闽剧薪火续芳华

  

  ↑市民参观闽剧发展成果展

  

  风雨兼程八十载 闽剧薪火续芳华

  

  ↑成果展区第二部分:演艺成就

  多种困境限发展 亟待抢救保护传承

  编制问题无法解决、艺术职称评定停滞、剧团人员大幅减少……这是如今平潭闽剧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境,让平潭闽剧“风光不再”。

  平潭闽剧团现任团长魏雨泉从十多岁进入剧团,几十年来,见证了剧团的起伏。在采访现场,魏雨泉回忆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剧团发展巅峰的“名场面”,十分感叹地说:“以前鼎盛时期团里有60多人,有着一批国家一级编剧、国家二、三级的演员和演奏员,以及国家三级舞台技术员等,如已在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工作的王羚、已退休的平潭著名编剧陈道贵等。那时的平潭闽剧团深受各地市闽剧团所羡慕,而如今团里只剩20多人……”

  几年前,平潭闽剧团因面临机构改革等困境,许多演员选择外走或“下海”。如今,要排练演出一场完整的闽剧,闽剧团还要邀请一些以前的学员和外地的从业者加入。前几天,经典闽剧《北国情》在平潭风力田文体公园百姓大舞台上演,当天,台下坐满了观众,台上的每一次精彩表演,都会博得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全场高潮迭起。

  但台下观众不知道的是台上的很多演员是“临时”的。

  魏雨泉告诉记者,这部《北国情》的全部演职人员有近60多人,大多的演职人员是以前平潭闽剧团的“旧员工”,在20世纪80年代开班的平潭艺术学校学习、演出过,拥有丰富经验。“他们现在从事各行各业,比如开茶店、当司机等,但他们仍怀揣着对闽剧艺术的热爱,许多人提出无偿参演《北国情》让我很是感动。”他说。

  “那时候通过团带班级培养青年演员走上舞台的有一百余人。”魏雨泉说,自己十几岁就进入艺校学习,现在已经50多岁,仍然活跃在舞台上,算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艺校走出最年轻的一批了,可见现在剧团老龄化的严重程度。

  作为闽剧团的舞美设计,陈锋从1980参加闽剧团工作至今,也将于今年正式退休。此次成果展,他负责设计制作展板,收集了很多以前老员工的老照片,现场,他指着墙上一排照片感慨道:“照片上的也有一部分年轻演员,但很多被其他地市的闽剧团高薪聘请,只要大环境变好了,他们很多人都表示,宁愿少赚点,也想回岚振兴平潭闽剧。”

  

  风雨兼程八十载 闽剧薪火续芳华

  

  ↑平潭闽剧团现任团长魏雨泉(右)和民俗专家吴金泰参观成果展

  解闽剧发展之困 培育市场焕生机

  近年来,国家对于戏曲艺术振兴传承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比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等。如今,平潭实验区各级领导仍关注着剧团的现状,规划着剧团的未来。就在不久前,平潭闽剧作为传统戏剧的项目类别,成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让魏雨泉等人看到了希望。

  那么如何解决平潭闽剧之困?

  平潭民俗文化专家赖民曾呼吁:“要贯彻国家扶持戏曲的政策要求,着力打造闽剧的精品工程。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使闽剧团能在从事公益和文化惠民方面作出更大贡献。解决人才断层和青黄不接的问题,使闽剧发展充满活力。”

  陈道贵也曾指出,筹建闽剧院和培养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要培养招收一批年轻演员,能演传统闽剧,也能演唱歌剧,政府要给予政策和编制。

  其实,平潭闽剧不缺市场。据魏雨泉透露,目前每年平潭各乡村的闽剧演出都有近千场,老百姓对闽剧的喜爱程度很高,市场空间大,但缺少人员、资金制约着创作和编排更多更好的闽剧。

  如何解决人才断层,魏雨泉认为,培养年轻演员可以采取恢复艺校办学的模式。

  据介绍,从1960至1984年,平潭先后办了四期艺校,培养一百多位的闽剧新秀和骨干台柱。

  目前,魏雨泉推动平潭闽剧团与闽江学院、平潭职业中专学校开展合作,准备挖掘一些具有基础演出经验的学生,通过以前“团带班”的方法,边演出边教学巩固学生基本功,为平潭闽剧发展输送后备人才。“我们也准备帮助学校招生,让更多普通学生进入专业院校学习闽剧,燃起他们对传承闽剧的兴趣。”魏雨泉说。

  值得一提的是,平潭闽剧团目前与城南学校、成龙学校、岚城中心小学等6所平潭学校开展合作,不定期派工作人员进入学校开展闽剧教学课程,让更多孩子接触到平潭闽剧。

  平潭闽剧团的五年发展计划中,将做好整合挖掘、建档立制、保护传承、交流取经和建立基地五篇文章。魏雨泉表示,将以平潭闽剧团为核心,整合县内其他乡镇的业余演出队伍,挖掘闽剧遗存资料,走访老艺人,丰富闽剧文化,保存完整的历史记录图片、视频等资料;在保持闽剧特有韵味的前提下,普及国剧文化,招收新学员,积极向下一代传授技艺,提高闽剧常识的普及率;有机会将赴岛外开辟演出市场,与兄弟县市同行交流技艺,观摩其他剧种的表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队赴台,与台湾闽剧同行携手登台演出。“我们也希望政府划投资金,建立‘闽剧传承基地’,促进传播传承。”魏雨泉说。

(全文共4506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