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赖民作为平潭民俗文化专家,他对于平潭的历史文化深有研究,尤其是对于平潭“一庙两城隍”,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邱毅看平潭》栏目中,讲述平潭“一庙两城隍”与台湾的渊源。“要想了解平潭海坛镇水师的历史,魏晓华是不二人选”这是平潭原文化局局长吴金泰对他的评价,对于平潭的研究不仅是因为魏晓华本身作为平潭人,而是他还出过《海坛故土》《平潭石头厝》等著作,对民俗文化也有研究,如是是他们对平潭五福庙的解读。
↑平潭老街上“一庙两城隍”
邱毅看平潭
过去,平潭有一条叫做南街的老街,有着许多古老的特色建筑群落,是许多传统文化的聚集地,同时也是海坛水师的发源地,见证了整个平潭岛的历史变迁。在这条街上,有一座著名的五福庙,日日香火不断,还罕见地供奉着两座城隍。本期《邱毅看平潭》栏目围绕“‘一庙两城隍’——百年古庙连结两岸情”的话题,采访了平潭民俗文化专家赖民和平潭民俗文化专家魏晓华,通过他们的讲述更加了解五福庙两座城隍的历史渊源和历史变迁,以及海坛班兵的历史故事,串联起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信仰文化。
■平潭融媒体中心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平潭民俗文化专家赖民:
拜城隍求平安
五福境位于平潭五福庙街西侧,又名威灵公庙,原称驻镇都城隍庙。明代始建,清康熙、乾隆年间续建,道光、同治年间均有修缮,1985~1994年复修。庙为木石结构,硬山屋顶,坐南朝北,面积940平方米。中轴线自北向南依次是龙凤戏台、前天井、城隍殿、后天井、观音堂等。据守庙的老人介绍,太岁殿修建于元代,里面供奉的是太岁神像,而五福庙则是后来傍依着太岁殿建起来的。城隍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西辕门上石匾刻“五福境”,门内楣处书“平潭古迹”,“平潭”县名就是从这里来的。
五福庙供奉着两个城隍神,塑像则有三尊。一尊是泥塑的,俗称叫作“硬身”。是固定端踞在庙堂内的,然后左右各伴随着城隍神夫人及公主。另一尊是木雕的,俗称“软身”,这是可以移动的塑像,就是城隍出巡时可抬出来。这边体型较小的就是最为特殊的,是从台湾迎回的城隍神,我们叫它“台湾城隍”或“台湾客”。
城隍爷肯定是供奉在最正中的位置,左右分别配祀师爷、巡部爷、将军,还有武判爷、文判爷等画像。大殿门内上方还悬挂着一只巨大的算盘,算珠跟碗一般大。据说这个算盘是供阴阳判官记载赏罚、清算善恶功过的工具。传说如果有民间经济账目不清的也可祈求借用,如果有人企图糊弄,这只算盘的算珠是无法拨动的,所以我们有句俗话叫作“阳间骗得过,阴间瞒不了”。
五福庙里还有一座“台湾城隍”,这就和海坛班兵的故事有关了,就是过去驻守台湾的海坛班兵为了祈求出海平安从台湾请过来的。清朝在台湾收复之后,施琅就建议从闽、粤两省的五十余营中抽调兵丁,合计万人,组成台湾镇,对台湾防务实行班兵制度。因为是三年轮替一班,所以称为班兵。平潭有一句谚语叫“二千四兵换班,不离台湾海山”,意思就是清代海坛,也就是现在的平潭,镇守的二千四百名的士兵就是在平潭和澎湖之间交替着驻扎。对班兵而言,派驻台湾是一项艰险的苦差。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状况下,横渡大海非常危险,弄不好就没命了。所以从前岛民出海之前都要去拜神以求平安。
传说当时,海坛班兵坐船行至台湾海峡时,突然风云骤变,惊涛骇浪四起,黑云密布,航船迷失了方向,眼看船队要整个覆没。危险之中,有个士兵跪在甲板祷告,祈求五福威灵公出手相救;全船将士都不约而同叩拜疾呼,并承诺如果城隍爷保佑他们平安到达澎湖驻地,将合力在澎湖另塑一城隍金身予以祀奉。刹那间,从茫茫远处隐隐出现了火光,熠熠闪耀,渐渐地,海面上出现了两盏大红灯笼,上署“敕封威灵公五福都城隍”领导船队前行。于是,所有的兵船都遇救了,并安全抵达澎湖屯防驻地。获救的海坛班兵无限感激五福城隍爷的救命之恩,纷纷出钱塑造威灵公神像,并日日供奉。五福庙城隍爷在台湾海峡显灵导航的消息传遍台湾,引起台湾人民的莫大崇仰,纷纷到海坛兵营观瞻。于是香火日益旺盛,还有的台湾人民为求城隍神保佑,亦仿塑祀奉。
班兵安全抵达澎湖后,还得面临台湾的瘴疠以及不断的大小乱事,这些对驻军的生命都构成严重的威胁。三年后换班,又得等候风潮与船只渡海,又是一次冒险。有时候因为船少兵多,或者风潮不顺难以出发,有一些驻澎班兵就在今天的澎湖马公岛妈宫街内建立伙馆,作为班兵候风落脚之处,并在馆中奉祀营兵故里中迎请而来的神明。海坛班兵亦在此地建立了“海山馆”,除了供奉海神妈祖外,还祀奉从家乡移奉至此的海山城隍神。离台时为让城隍神能够继续保佑自己,就将在台所塑的城隍迎回海坛,安位于五福城隍神前,这就是现在这尊台湾城隍。
平潭民俗文化专家魏晓华:
闽台两岸本一家
其实在中国来说,城隍是最接地气的一个信仰了,和老百姓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因为被供奉为城隍的人,一般都是历史上在当地道德品行出众或是为百姓做过巨大贡献的人。每个地方的城隍都是当地百姓承认的德行最出众的人。所以才说他是最接地气的神。城隍什么都管的,从出生到死亡,老百姓生活中会发生的事情都可以求城隍。
五福城隍庙供奉的城隍神相传为明洪武年间的驸马陈福。陈福原籍为福建、福州府、福清县、福塘里,白丁出身,因博学多才被皇帝看中,招为驸马。因陈福屡谏征剿倭乱,遭到奸党弄权罢议,遂无意宫廷生活,奏请携公主返回故乡。但福塘里也有倭乱,为保卫公主安全,陈福在故里筑造围墙防御倭寇,却被奸党诬陷为叛逆而遭斩首。公主进京为夫婿伸冤,皇帝意识到错杀驸马,遂敕封陈福为“威灵公五福都城隍”,祀于京城,移炉原籍,飞炉海坛。
福建的城隍信仰最早可追溯到西晋,清雍正年间题赐“福建都城隍”,为台湾设省前闽台间地位最高的城隍。传入台湾有据可考的城隍信仰,一般认为可追溯到17世纪中叶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于台南兴建的台湾府城隍庙。清政府为了联络民心、巩固政权,在台湾极力推崇奉祀城隍,并对始建于1669年的台湾府城隍庙多次加以修建,一时间台湾各地城隍庙陆续兴建。
过去,在台湾任职的清朝官吏都要到城隍庙祭拜,比如过去很有名的台湾知县俞兆岳、彰化知县杨桂森等,就职伊始,即到城隍庙立下誓言,以城隍的刚正不阿、赏罚分明的精神鞭策自己。迄今台湾府城隍庙右厢房新辟的文物陈列室内,还保存着清乾隆年间两次重修城隍庙宇的碑记。所以说闽台两地一脉相承的城隍信仰,也算是海峡两岸割不断亲情的最佳见证。
海峡两岸本来就是一家。我也听老人说过,1895年台湾沦陷的时候,那时驻守台湾的福建官兵在撤退时特地将台湾府城隍载奉到平潭驻地,就供祀在五福庙内。而且当时据说还在台湾府城隍神像后面有塑了福建都城隍神像,可以说是意义深远。每年我们都会接待很多的台湾相亲来这里祭拜,大家不仅是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更是祈盼着祖国早日统一。
邱毅说:
愿祖国早日统一
我在台湾就听说过五福庙很有名,很多人都会特地来到平潭来祭拜,想是因为闽台两地有着相同的信仰,这种血脉相连的亲情是永远无法阻断的。
就城隍庙来说,平潭就有个五福庙,五福庙里面有两尊城隍,一尊城隍是大陆的,是跟平潭、福清有关,另外一尊城隍是从台湾过来的。这两尊城隍又跟当时平潭海坛水师、台湾台南安平以及澎湖之间的换防有密切的关系,这也代表两岸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两岸是一脉相承的,不仅是民间信仰一脉相承、两岸之间也休戚与共,两岸是割不开的。
城隍爷就和闽台两地信奉的妈祖一样,也是保佑大家出海一帆风顺。五福庙是在海峡两岸都相当有名的城隍庙,平潭这里的香火非常旺,说明很受当地人爱戴。城隍在台湾也是在民间非常普及,在台湾到处都有城隍庙。听说过去,在台湾任职的清朝官吏都要到城隍庙祭拜。
今天透过细腻和深入的讨论,大家了解了城隍文化,也了解了为什么平潭的五福庙里会有两尊城隍。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期盼祖国早日统一,希望城隍爷保佑我们中华儿女能够实现这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