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平潭时报  >> 第3156期 >> J04版 芳草地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望梅止渴”里的梅 古人是如何计算的 古代也有“别人家的孩子” 品读孟子 东山再起 古诗鉴赏 责编


“望梅止渴”里的梅


林卫辉

2021.08.31

  早在四月中下旬,杨梅就开始在朋友圈里出没,从最早的云南红河州石屏杨梅,到五月中旬的富民杨梅、福建漳州的浮宫杨梅。而踏入六月上旬,就轮到无锡大浮杨梅、马山杨梅、浙江仙居杨梅登场了,紧跟着的是六月中旬湘西的靖州杨梅,中下旬是汕头的乌酥杨梅、温州的丁岙杨梅、荸荠种的余姚杨梅登场。到了七月上旬,被称作“东方之魁”的杨梅王——浙江台州的黄岩东魁杨梅也开始崭露头角,这个时候,浙江舟山的定海晚稻杨梅也压轴出场。

  有人说成语“望梅止渴”里的“梅”是杨梅,这是张冠李戴。

  “望梅止渴”典出《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曹操用梅引诱大军继续前进发生的地点,已被历代证明发生在今天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的梅山村,此地既产杨梅,也产青梅,看似都有可能。但是,古人说杨梅,一般必带“杨”字,说“梅”的,应指青梅。这个问题,沈括在《梦溪笔谈·讥谑》中下了结论:“吴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

  说杨梅为什么必带“杨”?一是为了与青梅区分,另一原因是,杨梅树形似水杨子,果味似梅子,各取一字,所以叫“杨梅”。

  关于杨梅,《世说新语》还记载了一件趣事: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用现在的话说,大意是: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很聪明。有一次,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刚好他的父亲不在家,孩子被叫了出来迎接客人。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答道:“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啊!”

  《世说新语》里这次提到的杨梅,连“姓”都有,而“望梅止渴”那次提到的“梅”就不带“姓”,还是分得很清楚的。这个“历史公案”,从《世说新语》始,也从《世说新语》找到答案,也足够有说服力了吧!

  羊城晚报

(全文共823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