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平潭时报  >> 第3002期 >> J03版 芳草地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行走在诗词里的“清明” 古诗鉴赏 钱穆《国学概论》之理路与志趣发微 论语三则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编辑


行走在诗词里的“清明”


中华读书报

2021.03.30

  

  行走在诗词里的“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象只生愁。”宋代诗人黄庭坚的《清明》既描写了桃红柳绿、草木萌茂的仲春景象,又抒发了处处荒冢、凄婉苍凉的情感。清明,既是时序的标志,又是传统的节日。清明祭拜先人、踏青、放风筝、荡秋千、戴柳、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为清明节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焚香祭拜悼先人

  “柳垂阡陌雨沉沉,千里子孙赶上坟。处处青山烟雾起,焚香祭拜悼先人。”当代诗人左河水的《清明》描写了人们在清明时节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乡祭祀扫墓的情景。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祖、敬祖的优良传统。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最重要的活动是祭祖扫墓,缅怀先人。民间的祭祖扫墓,是怀着对先人的尊崇怀念之情,到墓前祭奠,剪除坟墓上的荆条杂草,整修坟墓前的树木;添新土培坟、聚坟,立新坟头;摆上祭品,焚烧纸钱,给先人磕头祭拜。《清通礼》说:“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财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官吏回乡扫墓,往返需要数天的时间,路途遥远者则需更长时间,影响上朝和衙门政事时有发生。唐玄宗善解人意,不仅没有怪罪责罚这些官员,反而想法解决这一矛盾。于是他决定将寒食节、清明节合并在一起放假4天。后来,又逐渐延长到5天和7天。

  随着岁月的流逝,社会的进步,人们为清明节祭祖赋予了新意。每逢清明节,人们络绎不绝到烈士陵园扫墓,寄托哀思,悼念那些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和祖国的安全而献身的先烈们。郭沫若有诗云:“烈士丰碑何巍峨,空中荡漾红旗歌;长垂塞上风云占,民族精英永不磨。”

  不妨游衍莫忘归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北宋理学家程颢的《郊行即事》描写了春暖花开的清明时节人们尽情游赏、踏青的情景。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们在扫墓、哀悼祖先之后,顺便到万紫千红的原野中踏青游玩,调剂一下悲痛的心情也是人之常情。清明踏青源于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西周时,迎春郊游于野外已成为礼制。《管子·小问》曰:“桓公放春,三月观于野。”《管子》记述了齐桓公三月踏青,在田野里游赏的情景。可见春日踏青齐桓公即为之。到了唐朝,清明踏青已成为一种时尚;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唐朝清明节时,长安妇女郊野春游,是最快乐的日子。有歌谣曰:“一踏青,二踏红,三踏小脚不害疼”;“爹也好,娘也好,就是不许到外跑,清明起得早,满眼青色看个饱。”

  忙趁东风放纸鸢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描写了一群儿童在明媚的春天里放风筝的快乐情景。

  风筝,古时称“鸢”,当时为木质所造,发明者为墨子。墨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科学家,被誉为“科圣”。墨子的学生、鲁国工匠鲁班在墨子设计的基础上,又进行创新和发展。鲁班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而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唐朝,随着造纸业的发达,民间用纸来裱糊风筝已经很普遍,清明节放风筝也很盛行。

  在古人看来,放风筝不仅仅是一种游艺活动,还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气。所以很多人在放风筝的时候,会将自己所知道的所有病症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飞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走,也就代表着所有的疾病、晦气远离自己而去了。这种习俗,在民间又叫“放断鹞”。

  女郎撩乱送秋千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唐代诗人韦庄的《麟州寒食》描写了清明荡秋千的习俗。

  秋千最早称之为“千秋”,传说为春秋时代生活在燕山一带的山戎游牧民族所创,开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公元前664年,齐桓公兴兵救燕讨伐山戎,将“千秋”带回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并完善成一种游戏,后传入中原,成为清明节的民间游戏。汉武帝时因为它与“千秋万寿”祝寿词冲突,为了避讳,将“千秋”两字倒转为“秋千”。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宋时期,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点绛唇》词曾描写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清明这天打秋千的最初主要是女性,尤其是闺中女子,因此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说法。后来,荡秋千逐渐成为男女皆宜的游戏。荡秋千让人心旷神怡,是一种有益的民间体育游艺活动。民俗相传,荡秋千可以驱除百病,把病毒荡走飞走,而且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过得越美好。

  清明是处插垂杨

  “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心地不为尘俗累,不簪杨柳也何妨。”宋代诗人宋伯仁的《清明插柳》道出了清明节插柳风俗。

  清明时节,人们为防止鬼的侵害,在大门上插上柳条,在头上戴柳。古代素有“榆树救荒,柳树祛病”之说,人们认为柳条有避邪的作用,能退却鬼魂,故称柳为“鬼怖木”。在魏晋时代即有此俗,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唐代形成风尚,到了黄巢起义时约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所以有“清明不戴柳,死在黄巢手”之说。

  清明前还把井沟清理得干干净净,并在井边上插上杨柳条。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据中华读书报

(全文共2366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