琮璧
琮(cóng):甲骨文“琮”是一个象形字,是对玉琮的俯视之形的勾勒,或者说是对玉琮的横截面的形状的勾勒。本义是玉琮。玉琮是古代的一种玉质礼器,方形,也有长筒形的,中有圆孔。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为发达。殷、周的墓葬中同样屡有出土。“琮”常用作祭地礼器,《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璧:完整甲骨文“璧”由“?”(qiān)、“卩”(jié)和小圆圈“○”组成,另有部分字形会省略“卩”。“○”像一圆形玉璧,是“璧”字的初文;“?”(qiān)加“卩”(jié)为“辟”字初文,本义或为“治理”,故甲骨文“璧”实际上是一个形声字。至金文阶段又累加意符“玉”,成为我们熟知的“璧”字。璧是一种玉制礼器,圆形,正中有孔,或为素面,或附纹饰,是礼玉中极为重要的核心玉器,多用于祭祀、朝聘和丧葬。古书记载璧的边宽应为内孔直径的两倍,但实际出土的玉器很少合乎这一比例。
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