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平潭时报  >> 第3879期 >> J02版 芳草地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体验自然之美 责编

小记者探秘别样“生物世界”


邂逅海洋生物标本 体验自然之美


融媒体记者 冯荣 陈澜清

2023.09.05

  

  体验自然之美

  

  

  体验自然之美

  

  

  体验自然之美

  

  鱼类、螃蟹等海洋生物制作的标本。

  □融媒体记者 冯荣/文 陈澜清/摄

  平潭东临台湾海峡,以丰饶物产闻名于世,浩渺的碧波里蕴藏着无数珍奇。

  平潭海洋生物标本工艺师刘必兴深以为然,在数年时间里,他制作了两百多种海洋生物标本,涵盖常见的水生生物和稀有的鱼类贝类。9月2日下午,10名平潭时报小记者走进刘必兴家中,参观这些海中珍奇,在他的讲解下,打开了一本“特别”的海洋百科全书。

  “我希望通过收集制作平潭的海洋生物标本、策划海洋生物主题展览的方式,唤起人们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刘必兴说。

  

  体验自然之美

  

  刘必兴向小记者讲解海洋生物标本的制作过程。

  第一站 参观海洋生物标本

  海洋生物是大海的灵魂,而生物标本则是探窥海洋奥秘的放大镜。不少孩子对于海洋生物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活动现场,憨态可掬的海星、体形怪异的象鼻鱼、张牙舞爪的长蛸……上百种的标本摆放在展示架和地面上,将小记者们带入千姿百态、无奇不有的海底世界。

  刘必兴笑着告诉大家,这些海洋生物标本刚刚在今年平潭开渔节上展览,获得了不少关注度。而他也耐心地为小记者一件件揭开海洋生物标本的神秘面纱。他拿起一件长蛸标本说:“你们看,这只长蛸的触须不是完整的8根,有两根被它自己吃掉了,但是它又能再生出来,自我修复的能力非常强……”

  小记者刘梓豪第一次看到海洋生物标本,他惊叹:“实在太神奇了,没想到海底下藏了这么多的神奇生物。通过实地观摩,我学习到不少课本外的知识。”

  在参观过程中,有小记者忍不住发出疑问:“这些标本是使用什么工艺制作而成?”“它们是活着的生物做的吗?”“普通标本制作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刘必兴告诉小记者们,大多数标本使用包埋式工艺制作,制作标本时讲究整体完整,体态、颜色新鲜,采用的是置换式技术。

  他拿起一件罕见的龙头鱼标本展示说:“龙头鱼的主骨柔软,其余的鱼骨细软如胡须,全身像水一样,所以制作难度很高。”为了制作这件标本,刘必兴花费了几个月时间,克服了很多困难,他勉励小记者们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攻坚克难、破釜沉舟的钻研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取得进步。”

  小记者林世城从幼儿园开始就喜欢阅读动植物书籍,至今已读过近百本相关书籍。得知此次小记者活动发布的消息,林世城满心欢喜,缠着妈妈给他报名,现场参观体验让他感触很深,“以前我了解动植物只能通过书籍,这次参观活动,我看到了许多难得一见的海洋生物,听完刘爷爷的讲解,仿佛打开一本海洋生活百科全书,让我认识到更多的海洋生物。”

  

  体验自然之美

  

  刘必行向小记者介绍“海山鼠”渔船的特征。

  

  体验自然之美

  

  小记者在现场根据海洋生物标本手绘作品。

  第二站 学习家乡海洋文化

  “刘爷爷,这里的所有标本种类都是台湾海峡的吗?这里的标本都是海洋动物吗,有其他植物类的标本吗?”随着参观深入,小记者们的好奇心也被激发出来,大家围着刘老师,抛出一个个问题。

  面对孩子们提问,刘必兴耐心讲解,其中还涉及各种海洋生物的主要形态特征、生活环境、生活习性和科学价值等方面内容。

  刘必兴说,台湾海峡的渔业资源丰富,因为这里是寒暖两股水流交汇之地,所以很适合海洋生物生存。“这里还有一个‘特别’的标本,它不是动物,而是植物。”刘老师拿出一块长着褐色海草的标本展示说,“这是我在寻觅海洋生物时,偶然在一艘平潭渔船船舱下寻得的,这是叉节藻,生长在低潮带岩石上或石沼中……”

  小记者陈伟烨认真听讲解,同时还忙着用笔记本记录着他感兴趣的要点。“丰富展品配合刘爷爷对海洋生物的标本制作工艺、特征的耐心讲解,让我受益匪浅。”陈伟烨说,通过讲解,我认识到了自然的神奇、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更树立了保护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展品中,一件特殊物品尤其令小记者印象深刻。这是刘必兴耗费一个多月时间,根据原船1:10比例建造的“海山鼠1号”渔船,精致的做工,生动还原出原船的诸多细节。“好气派的渔船啊!”小记者们发出一声惊呼。

  刘老师自豪地说,“海山鼠”渔船是平潭特有,是福建典型渔船之一,曾在平潭海洋捕捞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种渔船吨位小,船体轻,便于抬上岸和抬下水。船体稍长,船舷低,艏部有一对小眼睛,形似老鼠。为了防腐,船的外壳刷白灰水。因平潭俗称‘海山’,外地人把它叫作‘海山鼠’,有的称‘白老鼠’。”

  对于小记者们来说,这是新学期开学之际的一堂生动的平潭海洋文化科普课。“这次小记者活动太有趣了,让我学习到了不少关于家乡的海洋文化知识。”小记者游宏昊说,平常接触不到这些珍贵标本和展示品,特别是“海山鼠1号”,“原来我们家乡有这种特色的渔船,作为平潭人,了解家乡海洋资源和文化越多,越感到自豪。”

  

  体验自然之美

  

  刘必兴向孩子们认真讲解。

  

  体验自然之美

  

  

  体验自然之美

  

  琳琅满目的海洋生物标本。

  第三站 绘制海洋生物画作

  结合参观和讲解的内容,小记者们现场绘制海洋生物。从圆鼓鼓的河豚到生活中常见的带鱼……都成了小记者们笔下的题材。

  小记者林依然看着眼前的象鼻鱼标本,拿起手中的铅笔勾画着象鼻鱼的模样,不一会一个生动的象鼻鱼跃然纸上。

  小记者念子阳、小记者周易之选择特殊鱼类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并在绘画鱼类旁注明简介、形态特征、分布和生活习性等。

  “创作海洋生物画作让我进一步探索体验海洋生物世界。”念子阳说。

  刘必兴海洋生物标本创作故事,让参观小记者们十分有感触。

  小记者念靖超说,刘爷爷制作海洋生物标本制作要耗费许多心力,他的钻研精神让人钦佩,也唤醒我们关注海洋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

  小记者林赛维说,刘爷爷非常博学和有趣,通过刘爷爷的讲解,学到了很多关于海洋生物的知识,也明白了要保护大自然,要爱护我们的“生命家园”——海洋。

  陪同的家长王静说,如今不少孩子们的童年,总在电视、电脑和手机屏幕前度过大部分时间。今天在这里,孩子们不再沉浸在虚拟世界中,而是在感知自然的美好,也学到了很多海洋生物知识,这是很有意义的“开学第一课”。“作为一名家长,与孩子一起探索世界,共同学习和成长,也是一种快乐和幸福。”王静说。

  特写

  “老艺人”为生物标本赋予“新生命”

  1965年出生的平潭人刘必兴,家中放置了两百多个海洋生物标本。1991年,原本在外地从商的他因对家乡的思念,回到了家乡青峰村。在老家他发现不少生活在平潭的孩子不认识海洋生物,令他震惊不已。

  刘必兴说,在2019年自己与平潭南岛语族考古基地的专家相识,就平潭海洋生物相关话题相谈甚欢,于是一个制作海洋标本让更多人看到海洋生物本真形态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

  为了把想法变成现实,刘必兴经常一大早就前往平潭各个渔村、码头,向渔民们收购渔获。他还准备了20个车载冰箱,分别放置于青峰村、大福村、东海村和芬尾码头,渔民会将海洋渔获及时放置冰箱冷冻,并联系刘必兴。

  而这些收来的渔获,也在刘必兴精心挑选后,在他的巧手之下,变成一个个海洋生物标本。

  刘必兴的热爱和执着打动了许多人,实验区的多所学校向刘必兴发出邀请,希望他的海洋生物标本能够在学校展出,向学生普及海洋生物知识。

  “我的目标是将海洋生物标本拓展到500件,也希望未来能在省级博物馆或国家级博物馆展出,让平潭海域的海洋生物得到更多的展示,让这些艺术化呈现的生物标本被赋予新的意义。”刘必兴说。

(全文共3695字)
分享到: